可穿戴裝置(Wearable),能否開啟新時代?

財經 科學 技術

2015年,Apple Watch發售。微軟公司也在Windows 10中提供AR(增強現實)支持。日本廠家相繼計劃加入可穿戴裝置市場。本文將就人們對各種可穿戴式電子裝置終端的期待和課題以及今後的市場進行解讀。

眼鏡型可穿戴裝置——Google Glass的新挑戰

2015年1月,美國Google公司決定暫停向個人消費者銷售尚在研發之中的眼鏡式網際網路終端Google Glass的試用版。

和以往的頭戴式螢幕裝置(Head Mounted Display,HMD)相比,Google Glass更小巧、輕薄,性能高,功能也不錯,為此,人們對其引爆頭戴式螢幕裝置市場寄予了厚望。但是,各種問題很快就顯露出來。比如,通過搭載的微型攝影機在公共場所偷拍、處理器過熱、電池持續運作時間短、戴上後看似宅男極客、缺少有吸引力的APP等等。在美國舉辦的IT展會或學術會議上,曾經不時可見的Google Glass佩戴者,2014年中期開始銳減,令人擔憂Google Glass前途未卜。再加上零件(OMAP)的供給問題和投入巨額研究費用卻無法對股東作出合理解釋的責任問題等,所有這些導致Google公司作出了上述的決定。

其結果是,除了繼續開發工商用途的裝置外,其餘部分都轉移到了子公司Nest。在Nest的CEO菲德爾(Tony Fadell)的領導下,重新調整發展戰略。對於這一連串的舉動,貌似很多人是消極看待的,但筆者卻認為是件積極的事情。可穿戴裝置的商品研發非常困難,Google一開始就很清楚這一點,出了那麼多問題之後重新審視發展戰略,理應是它們預期之中的事情。

而且,更重要的是,菲德爾是Google Glass開發的強力王牌。我覺得,依靠菲德爾過去在蘋果公司主導研發iPod項目的手腕以及Nest公司在家庭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1)和家用安全攝影機Dropcam上的經驗,在充分挖掘Google Glass的攝影機功能的同時,解決存在的問題,是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出魅力十足的全新頭戴式螢幕裝置的。

歐美企業和日本企業,相繼加入頭戴式螢幕裝置市場

幾乎在同一時期,作為Windows10的一個組成部分,微軟公司發布了名為HoloLens的全息眼鏡螢幕裝置,以及據此實現的增強現實(AR)環境,這正說明,相關行業對可穿戴裝置領域依然充滿極大的期待。通過現實空間識別、圖像處理等微軟公司所持有的高水準技術能力,有可能在娛樂或3D建模(Modeling)等方面利用增強現實空間實現豐富的身臨其境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微軟公司的這一重大舉措,對於可穿戴裝置行業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正面的影響。

佩戴著Google Glass的筆者。頭戴式螢幕裝置,是像眼鏡一樣佩戴,並在視野的某一部分顯示資訊的裝置。筆者佩戴這種裝置已有14年之久(圖片提供:塚本昌彥)

近年來,在頭戴式螢幕裝置產業,VUZIX、Recon、ODG、Meta等美國企業、Optinvent、GlassUp等歐洲企業以及愛普生、索尼、兄弟工業、WESTUNITIS、Brilliant Service等日本企業都有所動作。而且在日本,日立、東芝、富士通等大型電腦廠商也表明了開發工業用頭戴式螢幕裝置的計劃。

隨著超小型、高性能、多功能的Google Glass的出現,市場對頭戴式螢幕裝置的期待高漲,這對整個行業產生著正面影響。比如VUZIX實現了在那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終於開始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並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世界各國的企業,在開拓新的APP的同時,還在裝置的規格和配置等方面尋求共同基礎,競爭正拉開序幕,這就是目前的現狀。2015年裏,應該可以看到很大的變化吧。

手錶式可穿戴裝置,Apple Watch的成敗將成為一項指標

3月9日,蘋果公司在美國舊金山(San Francisco)市內舉行的發布會上宣布,Apple Watch將於4月24日在日本、美國等9個國家和地區發售。

自2012年底傳出蘋果公司正在開發智慧手錶的消息(傳說中商品名稱為「iWatch」)之後,很多企業都躋身到智慧手錶產業市場。以美國的創業投資企業為首的廠商,發售了配置有藍牙(Bluetooth)、觸控螢幕、加速度感應器等功能的所謂「智慧手錶」。

其間,在2014年3月,Google公司發布了Android Wear,三星、LG、摩托羅拉、華碩、索尼發售了相應的智慧手錶。這些產品主打與Android智慧手機聯動的資訊傳送通知功能,並具有語音輸入、健康管理等功能,也算比較便利。但Android Wear智慧手錶的市場規模還不到100萬臺,真正的應用還處於探索狀態之中。

與此相對,Apple Watch設計豐富多樣,搭載了專用處理器,(似乎)提高了實用性,而且還擁有一個名為「HealthKit」的強有力的健康管理通用平臺,這些使它比以往的智慧手錶高出一籌,有值得期待之處。但是,對於它的設計和功能是否完美則褒貶不一,其成敗有待發售之後才能見分曉。Apple Watch的銷售情況將成為左右手錶型可穿戴裝置未來前景的重要指標,因此很受其他公司的關注。

豐富的創意,開啟可穿戴裝置的新領域

最近12年來,除眼鏡式和手錶式之外,還有帽子型、圓環型、耳塞型、襯衫型、胸帶型、鞋型、OK繃型、墜飾型等各種形狀的可穿戴裝置上市銷售。其中很多都是有特定目的的專用裝置,電池的持續運作時間長、穿戴舒適等,實用性較高是它們的共同特徵。
比如體育運動用的胸帶式心率監測器、帶消音降噪功能的助聽器、運動時感知大腦振動的裝置、紫外線強度測定裝置等,不少企業已開發出了多樣化的商品,新的市場正在逐漸形成。今後也會有更多基於新創意的商品上市,開拓出更多的新領域。

商品開發,必須形成積極且可持續的機制

一般意義上,電腦自出現以來,在向小型化發展的同時性能不斷改善,使用方式也出現了巨大變化。而它今後的發展方向,筆者一直認為,那一定是可穿戴裝置,智慧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終端的下一步,必然向可穿戴裝置方向邁進。

有人不屑一顧Google Glass或Apple Watch,稱「沒人想把這樣的東西佩戴在身上,所以可穿戴裝置不會流行」。很顯然,這些人非常缺乏想像力。就像在30多年前,也曾有人在看到那種大型肩挎式移動電話時說「不需要這種東西」一樣,他們不曾想像得到今天手機的普及和使用情形。

不管怎麼說,今後還會有更多的可穿戴裝置商品出現並在展覽會等場合繼續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這是確定無疑的。大概這其中蘊含著很多商機,並有可能出現以往在網際網路領域所看到的那種收穫巨大成功的人或事。

這一領域需要的是不斷堅持,通過持續使用可以獲得更多智慧,同時也能更巧妙靈活地加以應用。這一點,是筆者10多年一直主張的,並且認為是自己14年來使用頭戴式螢幕裝置生活的意義所在。開發小巧新型裝置,本來就是日本企業擅長的領域。筆者對它們給予的期望,就是積極的挑戰和持續不斷的努力。

(2015年2月23日撰稿,3月10日修改)

標題圖片:Apple Watch(提供:時事通信社)和Google Glass(提供:塚本昌彥)

(*1) ^ 「物聯網」,是指不單單是電腦等資訊通信設備,而是讓各種世上各種東西都具備通訊功能,與網際網路連接,相通資訊情報,實現自動識別、自動控制、遠程操控測量等。

Apple Watch Microsoft Google Glass 蘋果智慧手錶 可穿戴裝置 索尼公司 微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