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與臺灣的日記研究思考轉型正義
文化 臺灣香港-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228潑漆事件與蔣介石日記
今年是「世界上實行最久的戒嚴令」(期間為1949~1987年;長達38年)解除的第31年,就在2月28日,年輕獨派團體「FETN-蠻番島嶼社」的成員闖入臺北近郊的桃園市慈湖陵寢,朝前總統蔣介石的棺柩潑灑紅漆,登上了新聞版面。此事件發生後,安置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棺柩的慈湖陵寢和大溪陵寢至今依然處於封閉狀態。
FETN的主張是要落實轉型正義,潑灑的「紅漆」象徵在228事件裡罹難的犧牲者。轉型正義是一種政治態度,目的是要「清算」在獨裁政權下發生的人權迫害或殘暴行為,在臺灣以1995年通過「228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為嚆矢。關於228事件和之後發生的白色恐怖,現任的蔡英文總統指示要查明真相和釐清責任歸屬。在實踐這樣的轉型正義時,蔣介石本人親筆書寫的日記可以說是「清算」228事件的重要史料之一。因為透過日記,可以知道當時人在中國,面臨國共內戰的蔣介石,隔了多久的時間落差,又是如何掌握事件的進展。目前外借給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蔣介石日記中,有18處提及228事件,如1947年3月15日的日記,寫著「應該用武力維持新恢復的土地和邊境的省」(野嶋剛〈蔣介石日記5:鎮壓2.28事件「用武力維持領土」〉、《朝日新聞》2008/9/2日刊)。
從「個人經驗」的觀點重思歷史
長久以來,這樣的史料價值受到關注的是政治家、作家、學者、記者等人的日記。不限於蔣介石,日記經常被賦予期望,有助於拼湊歷史事件的完整性,或是窺見作品的製作過程以及作家的隱私等,具有佐證作用的史料。
然而,近幾年,日記不再是作為旁證的間接史料,也有另一個動向,能透過日記從微觀的視角勾勒歷史的輪廓,讓一直以來被等閒視之的問題也能夠浮出檯面。
在臺灣,以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許雪姫教授為中心,著手進行日記的解讀和翻刻,並進行各種研究。在題為日記知識庫的網頁上,免費公開電子化資料庫的日記,在同網頁也可以搜尋以中央研究院所藏的日記作為史料的學位論文題目。
臺灣的日記研究是從解讀霧峰林家的林獻堂日記(『灌園先生日記』)開始的。自1920年代到1930年代前半,林獻堂是抗日民族運動的領導人,透過合法活動向臺灣總督府爭取臺灣人的自治權利,展開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林獻堂日記不單單是作為證據來「證實」林獻堂的一生,也道出了臺灣人的心聲,補充政府資料的不足,甚至以微觀的視角描繪出臺灣史(日記知識庫「灌園先生日記」)。
反觀日本近年在日記研究的進展,嘗試以近代以後的日記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有同志社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在2016年主辦的國際研討會「從日記看東亞的脱植民地化和冷戰」及明治學院大學的田中祐介助教在2014年舉辦「近代日本的日記文化與自我表象」研究會等。
由同志社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辦的研討會主要是以個人書寫在日記裡的脫殖民地化和冷戰經驗為出發點,嘗試透過個人紀錄(ego-documents)來「重新描繪歷史」。包含林獻堂在內的知識分子階層的日記以外,還有農民、電工、辯士或是韓藥師(韓國的中藥師)的日記,描繪出活在那個時代的民眾的精神和歷史。在這個研討會上被討論的日記的主人,除了林獻堂以外,都居住在朝鮮半島,或是中國東北部的朝鮮族人。
「近代日本的日記文化與自我表象」研究會在2016年舉辦的學際研討會上,集結了歷史學、文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不同領域的年輕研究者,透過高等小學校(初中)或師範學校、女子學校的學生、滿州的中國人學生、臺灣人公學校教師、學徒兵、公務員、醫療人員、農民、作家等,各行各業的人所寫的日記或記錄,分析處於近代日本下的自我內心和日常行為的歷史性。除了研究會的相關活動之外,此研究會,以國文學者福田秀一(1932~2006年;國際基督教大學前教授)的日記資料收藏為中心,從事防止日記資料逸失和促進活用為方針的目錄化作業。
綜觀上述的臺日研究動向,開啟了從「個人經驗」重新思考歷史的可能性。
(上記研討會・研究會的相關文獻)
- 板垣龍太・鄭昞旭編 (2017)《從日記窺看東亞的冷戰》(日記からみた東アジアの冷戰)同志社韓國研究中心
- 田中祐介編(2017)《從日記文化窺探近代日本──如何書寫、被書寫、遺留於世》(日記文化から近代日本を問うー人々はいかに書き、書かされ、書き遺してきたか)笠間書院
日記的解讀與轉型正義的可及範圍
重新思考立基於「個人經驗」的歷史,正好也呼應了近年在臺灣追求轉型正義的潮流。以相當快速的步調徹底調查與228事件相關的官方文書,今年3月重新確認受難者有可能多達1000多人。不只是支付賠償金或頒予回復名譽証書,蔡總統期望的查明「真相」和釐清責任歸屬,究竟能夠實現到什麼樣的程度,尚未明朗。但是,除了個別的補償之外,現在所追求的正是一直以來那些還沒獲得「救贖」的個人苦痛或是難以道盡的經驗,在「臺灣史」的歷史脈絡下得以重新思考。這不是以國民黨、過去的領導人或者是民進黨為主語的「臺灣史」,而是從「個人經驗」出發──各式各樣的關係堆疊交錯,有時甚至是在糾葛交結的狀態下構成的「個人經驗」勾勒出的「臺灣史」。
標題圖片提供:topntp / PIX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