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扎根的日本人系列:將流行昇華成文化的富錦樹總經理——小路輔

文化 臺灣香港

小路輔 KŌJI Tasuku

富錦樹集團General Manager/事業單位總經理。生於1979年,2002年於JTB集團擔任接待海外遊客及宣傳日本觀光的Visiting JAPAN Campaign相關業務,2012年轉任START TODAY(時尚服飾類電子商務企業),著手發展線上購物商城ZOZOTOWN的海外事業。2014年於東京創立富錦樹(FUJIN TREE TOKYO),同時也主辦臺灣最大的臺日文化活動「Culture & Art Book Fair」和「Culture & Coffee Festival」等交流活動,目前以日本和臺灣的文化與生活風格的交流為主題,企劃各種活動。

從臺北松山機場步行就可前往的民生社區,是個安靜閒適的住宅區,大約4年前起,其中一條名為富錦街的街道上,逐漸冒出一家家販賣咖啡、雜貨小物、以及精品服飾的時尚商店,負責營運這些店的母公司是「Fujin Tree(富錦樹)」集團,目前以橫跨10個業種的10家店鋪為基礎,持續拓展業務。富錦樹常常出現在日本雜誌的報導中,不僅連接日本和臺灣的時尚潮流,作為一家持續思考新型態生活風格的企業,在臺灣也有其獨特的存在感。本文將訪問與創辦人吳羽傑共同領導富錦樹集團的General Manager/事業單位總經理小路輔,談談對於自身經歷、臺灣人的「懷日」論、流行以及文化的看法。

從日本觀光業務到轉戰海外商場

回溯至大約15年前,那時正是小路進入JTB集團的2002年,前一年美國才發生911等多起恐怖攻擊,旅行業界剛步入「10年景氣寒冬」時期,之後SARS衝擊接踵而來,為了振興低迷的觀光產業,2003年起日本觀光廳大力推動Visiting JAPAN Campaign,小路從那時起開始接觸觀光推廣活動,累積經驗並磨練海外商務的專業技能、相關知識與深厚人脈,2012年小路從JTB集團轉換跑道,轉任時尚服飾電子商務網站ZOZOTOWN的母公司START TODAY,管理包括臺灣等共82個地區的海外營運,同時結識了ZOZOTOWN在臺灣的協力公司負責人吳羽傑,在兩人的合作之下,臺灣的業務順利地步上軌道,兩人更在2014年共同創立了富錦樹(Fujin Tree)。小路用以下的一段話,來形容兩人之間在想法與個性上的差異。

「羽傑和我在工作上或是生活風格上的想法,剛好完全相反。他會先設定一個遠大的夢想或目標,並追求生活品質;至於我,則是偏向一步步地達成小小的夢想及目標,享受積小成眾的樂趣。」

兩位創辦人在性格和對事物感受的不同,孕育出一種相輔相成的互動關係,推進著富錦樹的蓬勃發展。但讓人意外地,兩人幾乎不干涉對方的工作,對他們而言,保持一定的距離,或許是維持良好夥伴關係的秘訣。另一方面,小路對許多日本人心中想像的「臺灣人對日本的印象」,則抱持著許多疑問。

對臺灣懷日風潮的獨特見解

「的確,臺灣人非常友善,但我認為,無法用日本人常常說的『親日』兩字來簡單概括,若以日本的標準來看臺灣,因為一開始的前提就不正確,之後常常造成完全相反的結果。」

亦翔

例如,近來日本成天疾呼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但是孜孜不倦地加班,為公司鞠躬盡瘁的想法還是普遍存在於一般人的想法之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臺灣則以個人生活為優先,若是不合乎自我的生活步調,很快就會離職換工作,這點倒是和歐美較為相似。此外,在商業合作的討論之中,對金錢錙銖必較的態度,也是華人社會的特色。因此,若日本人做生意時,一開始認定「臺灣人的價值觀和自己接近」,之後中途挫敗的例子,可說是屢見不鮮。臺灣到底還是國外,小路認為,參照國際標準來談商業合作,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小路以「懷日」一詞形容臺灣人對日本的想法。臺灣民主化持續進行,經歷過政權交替的現代臺灣年輕世代,摸索著如何對外展現臺灣的創新與文化,「懷日」的想法就從這個過程之中逐漸成形。小路認為,臺灣年輕人想要從——自己的祖父母那一輩以「日本人」的身份曾經生活過的——日本統治時期之中,尋找自我文化的根源,那便是「懷日」的開端,每年有超過400萬的臺灣人造訪日本,其中很大部分的動機是這種「懷日」的想法。

「我想日本人會覺得臺灣人『親日』,是因為臺灣華語中的『好客』(英語hospitality的招待歡迎之意)和『懷日』的想法,交互作用呈現出來的結果。」

將一時的風潮昇華為文化的異地挑戰

在小路經手規劃的活動之中,也隱約可以見到這種「懷日」的設計。例如,回頭檢視今年7月初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的「Culture & Coffee Festival」,那是一場臺日咖啡文化的共同演出,現場大排長龍,氣氛熱烈。日本的咖啡文化歷經數10年,已進入成熟期,而臺灣則近10年來才急速蓬勃發展,約有10家日本咖啡界名人所開設經營的咖啡店或咖啡豆烘培坊來臺參展,介紹日本的優質咖啡,以及臺灣沒有的產品,讓臺灣的參與者蜂擁而至;另一方面,來自日本的參與者,親眼見識到臺灣的咖啡從業人員以及咖啡愛好者的莫大熱情,因為在日本不會見到這種臺灣咖啡文化的巨大能量,大家都淹沒在臺灣人的熱情之中。以結果來看,臺日雙方的參與者在相互學習中,進行了良好的互動與交流。

其實,這個活動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設計。當初召募臺灣的參與者時,申請參展的店家高達140家,若從生意的眼光來看,租借一個廣闊的場地,讓所有申請者都能參加是理所當然的;但小路卻不遵循常規,反而將參展的店家數目縮減到30家。

亦翔

「由於日本的參展店家只有10家,我認為臺灣參展店家的黃金比率應該是30。如果臺灣這邊的參展店家過多,日本的店家會被淹沒,如此一來,難以彰顯出臺日雙方咖啡文化的差異,不利於互動與交流。就算活動規模稍微縮小,若能先建立起文化,生意之後自然水到渠成。不只是追求一時的流行,而是秉持著讓一時的風潮昇華成文化的信念。」

但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臺灣人常被批評愛一窩蜂趕流行又善變,而人口也只有大約日本的5分之1,一時興起的風潮,持續時間比日本還要短,商店的淘汰率也很高,競爭激烈,新雜誌發行創刊號之後,常出現無法出版第2號的窘境。且因為兵役的關係,男性的就業時間延後,再加上輕易就換工作的社會風氣。這樣的臺灣社會背景,要讓一時的風潮昇華成文化,需要再多花一些功夫。小路舉出讓參加者能自我體驗的「評比味道」和「創造故事性」2個關鍵字做為例子。

「例如在活動中,規劃許多cupping工作坊讓參與者品嚐各種咖啡豆,從咖啡的酸、甜、苦和餘韻等等滋味與香氣的差異之中,探索自己喜愛的咖啡豆種類,並從這個經驗出發,激發參與者往後自己主動上街走訪咖啡店,尋找符合自己口味的店家。我認為,參與者對這些活動產生共鳴與理解,最終自己成為訊息傳遞者,如此一連串的故事體驗,可以蘊釀某種文化的形成。」

做為異國經營者的放棄與堅持

臺灣在這點上,由於大家都傾向於明白地表達個人意見,網路社交媒體也很發達,對昇華一時的風潮成為文化上非常有利。先前日本雜誌《BRUTUS》的封面,在臺灣的網路社交平臺上成為熱門話題,令人記憶猶新。一開始的焦點在於,討論臺南國華街數十年如一日的街景似乎是在強調臺灣落後的一面,讓人覺得丟臉,抑或認為那就是臺南日常,應該覺得驕傲才是。這些贊成與反對的意見在網路上被廣泛地熱烈討論,但不久就出現了可以拼貼自己喜歡的風景照片,並製作出個人版《BRUTUS》封面的App,原先的討論焦點完全被擱在一旁,「進化」到每個人都熱衷於製作個人版本封面照的狀況。這樣的速度及感覺都是臺灣獨有的特殊之處,小路則從中窺見了創造臺灣文化的可能性,因此,他如此地定義富錦樹所扮演的角色:

「就算是挑選精品店的商品,我們要做的,並不是以品質高低評斷,而是思考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使用,向消費者提供某種生活風格,才是我們扮演的角色。我想,在穿梭於不同主題之際,呈現外國人才看得到的面向,讓臺灣人重新認識、再次發現臺灣人自己未能覺察的特殊之處及優點。」

亦翔

小路說,今後日本將會面臨的諸多難題,其實都可以從臺灣獲得許多啟發。少子高齡化、長照議題、LGBT議題的推進、民主參政的活躍性、工作和個人生活的平衡,這些議題上的進程與思考,臺灣可以說比日本還要先進。他更提到,以臺灣的人口規模,作為日本今後思考時的參考典範,非常完美。訪談的最後,希望小路談談自己認為重要的一句話,以及商場上的信念為何。

「在海外經商,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放棄』。因為我不是臺灣人,無法百分之百地理解臺灣人的心情與感受。對我來說是枝微末節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可能很重要,或者反過來的狀況也很多。不必強求能全面的理解與被理解,有些不懂也沒關係。不過,若能相互理解當然是好事。在這樣的認知之下,我應該做的是創造臺灣和日本之間的『空間』。提到我的信念,一言以敝之,我想應該就是『Agree to disagree』(我同意你的不同意)吧!」

小路是一個淡化個人色彩,徹底隱身在幕後的經營者。但反過來說,他也是一個擁有深刻洞察力之外,同時拓展自我哲學的優秀經營者,作為一個持續牽引著臺灣人的「懷日」意識,並培育萌芽的流行成為一棵文化大樹的「職人」,今後也將繼續大放異彩吧。小路的下一步會往何處去?讓人不勝期待。

標題圖片:亦翔

文化 觀光 日本 臺灣 台湾 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