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東亞漢字文化圈【Part 1】
社會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世界大約200多個國家中,現在仍在使用漢字的國家只有中國和日本。
據說漢字系統化地傳入日本列島是在應神天皇(在位270-310年)時代。而根據日本的“記紀”(日本歷史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總稱——譯註)記載,漢字傳入日本是在公元5世紀初葉。因為漢字原本是為適應生活在中國大陸的人們的表達習慣而創造的語言,於是日本列島的人們從此就開始了與漢字的“搏鬥”。從這個意義上看,可以說日本人克服了一切難關,奠定了以漢字作為日語表記工具的穩固基礎。
從漢字的一次加工到“國字”的創造
在中國,漢字的數量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增加。當今使用的漢字,一般認為其大部分是在公元1世紀的東漢時期完成的。這個時期相當於日本的彌生時代後期,在漢字傳入日本的5世紀初葉,漢字數量可以認為已更多更齊全了。
實際上在11世紀初期,北宋官修的韻書《廣韻》中,已收錄了2萬6,194個漢字。當時的日本人,大概就是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漢字,整理出了音讀和訓讀(以日語固有的發音認讀漢字的方法——譯註)。根據平安前期891年前後編撰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日本最舊的漢文典籍目錄——譯註),當時日本皇宮收藏的漢文典籍達1萬6,790卷之多。可以想像,古代日本人咀嚼領悟的知識是多麼可觀。
如果將這種初期階段容納吸收漢字和漢文看作為初次加工的話,那麼創造出日文漢字“國字”,則相當於更進一步的二次加工。
國字也被稱為和字、倭字、皇朝造字、和製漢字等,是日本人的獨創。《日本書紀》中記載,天武天皇(在位673-686年)命境部連石積創製“新字”。室町時代的記錄體書籍《貞永式目抄》中有這樣一句話:“畠字乃日本創製的千余漢字之一”。由此可見,國字是受漢字之恩恵後進行再創造的產物。
影響了幕末維新的“和魂漢才”精神
日本在幕末維新時期接觸到異質的西方文化時,也充分發揮了語言創造力,將此視為日本對漢字的第三次加工也不為過。在西方化、現代化的潮流中,日本確立了不失日語本質,通過翻譯去理解、掌握新的學問、科學、思想的方法。可以說這是平安時代“和魂漢才”精神,在幕末維新時期以“和魂洋才”的形式而結晶綻彩。
幕末維新時期的賢人智士,憑藉漢字創作能力翻譯了西方的書籍。“幹部”、“政策”、“經濟”、“投資”、“社會”、“經營”、“自由”等等,創製出上千個日本產漢語詞彙(山室信一《作為思想課題的亞洲》岩波書店,2001年)。
這些譯詞無不給人以透徹領會漢字本質且契合西文原意之印象,是非精通漢語典籍之“漢才”所莫能的,它們無一不是在根植於日本文化的漢學修養前提下誕生的。由於每一個漢字的意思與中國大體一致,因而大部分譯詞也被中國採用,這也值得作為日中文化交流的成果而大書特書。
(2012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