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改變了日本的學校
社會-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日本每年大約有400-500所中小學校停辦,其最大的原因在於“少子化”。昔日,學校裏人滿為患的熱鬧景象,已一去不復返了。格外顯眼的是那些空蕩蕩的教室。人口的減少改變了日本的學校。
學校合併顯露地區差異
以公立小學為例,兒童人數的峰值出現在1958年,達到1,340萬人,而去年(2011年)僅為677萬人,減少了將近一半;學校的數量從當初的2.6萬所減至2.1萬所,雖然不過減少了20%,但目前的減速正在加快。如按學校規模(班級數)比較,則小規模的學校減少,而中等規模的學校則增加了。從數字中可以看出,小規模的學校不斷合併,而有一定規模的學校雖然出現了空教室狀況,停辦、合併卻尚無進展。
“學校停辦合併”是個籠統的說法,其具體的表現形態在不同地區可謂千差萬別。在人口稀少的地方,原本學校規模就小,再加上兒童人數的減少,停辦合併的情況非常顯著;在城市近郊,那些人口劇增時期建成的住宅區內的大規模學校,因生源不足,校園空空蕩盪,徒有規模;同時,在東京都的中心地帶,則因人口向城市周邊地區分散而出現了“甜甜圈化現象”,市中心的兒童人數越來越少,很多學校常為能否維持每個年級一個班而苦惱焦慮。只有少數被公認為是“名牌”的學校,因有慕名跨學區前來求學的兒童,才得以倖免“合併停辦”。
大震災後對學校作用的再認識
早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二戰後嬰兒潮中出生的一代人過了就學年齡,日本經歷過兒童人數銳減的衝擊。當時,文部省高舉合併大旗,提出削減教育第一線經費的要求。由於“合併停辦”的步子走得過急,導致當地居民之間產生摩擦,於是,以第二次嬰兒潮為契機,文部省一改舊態,表示“不應強行推進合併”。歷史經驗證明,動輒以財政理論處事的做法,只會招致當事人的反感,進而影響合併工作的開展。
儘管如此,緣何開始了合併呢?這裏面除了“少子化”因素之外,還受到了“平成大合併”、即重新評估行政區劃改革的影響。地方政府為了提高財政效率,通過推進合併以期緩解曠日持久的財政難問題。以往的情況時,人口越是稀少的地區,合併程度也越高。但去年東日本大地震的發生,迫使人們重新來評估這一做法的妥當性。在重災區,學校成了當地居民的避難所,它作為地區防災基地所發揮的作用得到重新認識。單純強調“效率”,廢除當地居民“心靈的港灣”學校的做法是否妥當?日本國內再度引發了停辦還是合併的熱議。
據預測,日本的“少子化”趨勢今後還將繼續。一直在社區中佔據著核心地位的“我們學校”,今後該何去何從?現在到了重新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