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等待着贤治

IHATOV:宫泽贤治追寻的乌托邦

文化

在解读宫泽贤治的作品时,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IHATOV。这个词代表了贤治心中的乌托邦,它是贤治以故乡岩手县为灵感来源而自造的。在贤治诞辰120周年的今天,一位中国籍的贤治研究家对这个词的意义重新进行了思考。

2000年,《朝日新闻》实施了一项问卷调查——“一千年来最喜欢的日本作家”,结果显示,宫泽贤治的得票数超过世界级作家三岛由纪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名列第四。

贤治生于岩手县花卷市,他没有继承宫泽家殷实丰厚的家业,而是通过对农业的科学指导和启蒙,践行了“知行合一”的生活方式。同时,他还创作了包括《银河铁道之夜》等代表作在内的百余篇童话和寓言,以及一千多篇诗文。而他在有生之年并不为人所知,生前只有《渡过雪原》一篇作品拿到过稿费。

贤治37岁便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他去世后,留下的手稿受到高度评价,其作品至今还被选入教科书中,或改编成电影电视作品,或以音乐形式演奏,并被翻译成22国语言,在诸多国家出版。前往宫泽贤治纪念馆(岩手县花卷市)参观的世界各地的贤治迷更是络绎不绝。

IHATOV是贤治心中的乌托邦。他的出生地岩手县的风土成为其灵感来源

贤治诗歌的力量

在解读贤治的作品之际,我们不应忘记的是他自造的“IHATOV”一词。这个词表现了贤治心中的乌托邦,而他的故乡、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岩手县,是他创造这个词的灵感来源。

2011年3月发生了东日本大地震。面对空前的灾难,东北地区的居民即便在陷入绝望与无助的深渊之时,也没有忘记重新振作起来。震灾发生一个月后,贤治的诗歌《不怕风雨》在互联网上的点击量突破了4万。他的诗歌在灵魂深处鼓舞着放眼未来迈步前行的罹灾民众,让他们获得振作精神,战胜灾难的力量。

不惧狂风
不怕骤雨
不畏冬雪和酷暑
我身强健
无欲无恼
始终恬然,笑容常在……

《不怕风雨》的草稿

跨越国境的“IHATOV”

IHATOV并不局限于东北地区,它跨越故乡的海岸及绵延的山岭,延伸到大洋中的各个岛屿,横穿沙漠与大陆,升华为贯通东西方的乌托邦;继而又沿着《银河铁道之夜》中的透明轨道至上云霄,向着“永远的未完成才是所谓的完成”(《农民艺术概论纲要》)的彼岸、向着永远而前行。

贤治以强大的意志力不断描绘着IHATOV的世界,最终燃尽了自己的生命之火。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贤治作品中描写的IHATOV,了解他所追寻的梦想究竟是什么。

宫泽贤治与中国

从环保意识尚未普及的100年前开始,宫泽贤治就开创并升华了这个概念,甚至以此做为创作的主题,将其称之为“IHATOV”。

贤治这种领先于时代的意识,与有史以来的中国思想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庄思想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齐物论主张万物浑然一体,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界万物生灵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生成观念。贤治的思想是老庄等东方贤哲的智慧融合而成的。

贤治的弟弟宫泽清六透露,贤治最喜爱的中国古典作品是《西游记》。在贤治曾就读的岩手县盛冈高等农林学校(现岩手大学)的图书馆内,还保存着据说是贤治当时爱读的《西游记》一书。

贤治身处岩手县乡村,心却多次踏上西域和天竺的漫游之旅。那是同在北纬40度上下的岩手县和丝绸之路,它们连通了一条心灵之路,也是贤治描绘IHATOV之梦的大好空间。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屡屡与西域同步,时而唤来“悟空”(《春天与阿修罗》 第二集)同行,时而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表达出“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的旅行心境(1918年2月23日)。

宫泽贤治纪念馆中陈列着西域古城“高昌”的遗址图片,这座古城附近的“沙车”、“龟兹”(《小岩井农场》)等地名也屡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沿着《西游记》中的路线图挥洒创作之笔,描写了西域的沙漠和上海的夜景。此外,他还喜欢抚琴遐思,用文字绵绵不断地表达出对通往丝绸之路的中国的向往之情。

贤治与中国的关系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受到中华文明影响的日本文化深层中,一直有亚洲的哲理在发挥作用。静谧和谐的世界观,与“重重帝网”这种万物恒久联动的世界观相融合,撼动着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

标题图片:罗须地人协会建筑物(岩手县花卷市)墙上绘制的宫泽贤治像,他始终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直至去世(摄影:大桥弘)

文学 宫泽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