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道五十三驿站建成400周年:从箱根出发,跟着歌川广重55幅名画去旅行

生活与旅游 艺术 历史 文化

2024年是“东海道五十三次”(江户时代从江户到京都的驿道东海道途径的53个驿站——译注)最后一个驿站——位于今三重县铃鹿市的庄野宿建成4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位于东海道第十站箱根的冈田美术馆正在举办主题为“沿着‘东海道五十三次’去旅行”的展览,展期将持续至12月8日。歌川广重(1797-1858年)创作的浮世绘系列作品《东海道五十三次》(保永堂版)共有55幅画作,本次展览按顺序依次展示这些作品,让观众在博物馆也能体会到人在旅途之感。该馆负责人稻墙朋子向我们介绍了此次展览的鉴赏要点。

关键词是“诗情”和“乡愁”

歌川广重生于1797年,原名德太郎(后改名为重右卫门),是江户时代“定火消”(幕府的消防组织)的低级官员安藤源右卫门之子。1809年双亲相继离世,13岁的广重继承了一家之主的地位,成为“家督”。广重自幼喜爱绘画,是浮世绘画师歌川丰广的门生。他从丰广那里获赠“广”字,被赐名为“广重”。1823年,广重将“家督”转让给亲属,1832年又辞去辅佐和监护人之职,全身心投入绘画事业,直到1858年去世,享年62岁。

歌川广重纪念肖像(1797-1858年)© Henry L. Phillips收藏并遗赠,1939年
歌川广重纪念肖像(1797-1858年)© Henry L. Phillips收藏并遗赠,1939年

《东海道五十三次》出版于1833年,共有55幅风景版画,其中包括53处驿站及起点江户的日本桥和终点京都的三条大桥。此后广重还创作了20多个系列的东海道画作,其中出版商保永堂(经营者:竹内孙八)发行的初版东海道作品深受好评,被称作“保永堂版”。

当时,广重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浮世绘画师,保永堂也是一家实力弱小的新出版商。这对初出茅庐的组合为何能获得成功呢?对此,稻墙朋子介绍道——

“首先在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大约从18世纪末开始,《东海道名所图会》等图文并茂的各地名胜旅游指南陆续出版,人们对旅行的兴趣与日俱增。19世纪初开始出版的十返舍一九的《东海道中膝栗毛》大受欢迎,人们对东海道的关注度大幅提升。”

“在当时的平民百姓看来,广重在描绘东海道沿途的旅行者和风景的同时,还表现了季节、天气和时间的变化。这种新颖的创作方式为名胜主题的绘画作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诗情画意。”

“比如,广重的作品中时常出现雨景。他有意识地用不同方式描绘雨景,如傍晚的阵雨、大雨和毛毛细雨等。在生动描绘大自然的同时,他还加入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天气和人物元素。这些场景让人不由得心生乡愁,难以忘怀。”

鉴赏要点(1):用拼接的形式表现箱根山之险峻

在《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作品中,广重精心绘制的精美画作《箱根 湖水图》深受好评。

如童谣《箱根八里》所唱,“箱根山岳险天下”,箱根山口是东海道上最难通过的险要之地。广重采用拼接的形式,用绿、蓝、黄、褐等色彩展现出让旅行者饱尝艰辛的箱根山。相比之下,白雪皑皑的富士山只有一个轮廓,寂静地矗立在远处。

稻墙介绍道:“广重只用斗笠来表现沿着狭窄陡峭的斜坡向关卡行进的大名一行。画面的视野逐渐开阔起来,芦之湖和富士山随之映入眼帘。整幅画面似乎给人以时间流逝之感。”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 箱根 湖水图》(1833-1834年),冈田美术馆收藏 ※前期展出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 箱根 湖水图》(1833-1834年),冈田美术馆收藏 ※前期展出

广重真的走到京都了吗?

关于《东海道五十三次》描绘的是不是实景这个问题,学者们始终争论不休。据说广重的弟子曾留下证词:“天保3年(1832年),广重奉幕府密令出行东海道,参加八朔御马(从幕府管辖的牧场中选出的上等骏马)献纳仪式。”但该证词是否属实,尚无定论。

稻墙介绍说:“在描绘静冈以西的名胜时,有越来越多的题材取自《东海道名所图会》这个蓝本。但也有人认为,到箱根为止,画作的沿途风景描绘得十分逼真,因此,估计广重确实走过那些地方。不过流传下来的记录很少,的确难以得出结论。”

鉴赏要点(2):表达与北斋竞争的心情?描绘原宿的《朝之富士》

在《东海道五十三次》全套55幅画作中,一共有几幅作品中出现了富士山?

答案是7幅。这些作品分别是《川崎宿》《平塚宿》《箱根宿》《原宿》《吉原宿》《由井宿》《舞坂宿》。

在该系列画作中,广重为避免画面过于单调,合理地展现了四季、时间段和天气,但出现富士山的画作大多描绘的是冬季的白天。

在描绘吉原宿的画作中,面朝京都方向,左侧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左富士”;描绘由井宿的画作则展现了从知名景点萨埵岭眺望的景色。

而描绘原宿(今静冈县沼津市)的《朝之富士》则给人以扑面而来的雄伟感。在其他画作中,富士山是矗立在远处、默默守护旅行者的“配角”,但在这幅画中,它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在晨光的照耀下,富士山稳居画面中央,山顶已经超出画面边界。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 原 朝之富士》(1833-1834年),冈田美术馆收藏 ※后期展出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 原 朝之富士》(1833-1834年),冈田美术馆收藏 ※后期展出

在鹤鸣声中,一位匆忙赶路的女子回过头去推高斗笠,仰望富士山。这幅画形象地展现出人物不愿离去的心境。

稻墙说:“提及描绘富士山的著名浮世绘画师,非葛饰北斋莫属。不过,对于这位比自己父亲还要年长的巨匠,广重似乎怀着很强的竞争意识。”

北斋去世后,广重出版了描绘富士山的《富士见百图》。他在序文中写道——

“北斋重视构图的趣味性,许多作品中的富士山不过是增添趣味性的存在而已。此书与北斋之书不同,画中富士山乃本人亲眼所见,在如实绘制后誊描而成。”

“字里行间流露出广重的自信——我很重视‘写实’,说到风景画,非本人莫属。”稻墙解释道。

鉴赏要点(3):旅行的乐趣、美食和特产

旅行的一大乐趣是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古往今来皆是如此。江户时代,茶屋提供当地特色美食,人们喜欢吃团子、年糕和乌冬面等营养丰富、有饱腹感的食物。

在《东海道五十三次》中,也出现了大量各地特色美食。

《草津 名物立场》中描绘了“姥饼”。这是一种乳房状、外层包裹红豆泥的年糕。“立场”是指建在驿站入口处或驿站之间的休息场所。据说,战国时代的1569年,佐佐木义贤被织田信长所灭,他将曾孙托付给乳母。这位乳母躲在家乡草津,制作年糕并上街兜售,以此赚取孩子的抚养费。这就是姥饼的由来。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 草津 名物立场》(1833-1834年),冈田美术馆收藏 ※前期展出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 草津 名物立场》(1833-1834年),冈田美术馆收藏 ※前期展出

草津是一处交通要塞,东海道和中山道在日本桥分道后在这里重新交汇。在一家茶屋门前,四名壮工用竹竿抬着沉重的货物正在搬运,货物上贴有公家或武家的标签。旁边一顶由五名轿夫抬的轿子正迅速与之擦肩而过,轿子里的乘客紧紧抓住悬挂的绳索,以防跌出轿外。

在下一幅描绘大津宿的画作中,出现的是“走井饼”。“走井”是“涌出来的清泉”的意思。1764年,人们用茶店的屋檐前端涌出的泉水制作红豆馅年糕,“走井饼”由此得名。它是用薄皮年糕包裹红豆泥制作而成的,外形如同一把剑,这与平安时代一位铸剑师在此铸造名剑的传说有关。

“好像旅行进入尾声时,美食也多起来了呢!”稻墙不由得会心一笑。

我很能理解那种想吃点甜食来缓解疲劳的心情。

在东海道五十三次各驿站的美食中,很多都是年糕等甜食 左:姥饼(图片:姥饼屋官网) 右:走井饼(图片:八幡走井饼老铺官网)
在东海道五十三次各驿站的美食中,很多都是年糕等甜食 左:姥饼(图片:姥饼屋官网) 右:走井饼(图片:八幡走井饼老铺官网)

此外,该系列画作中还介绍了各地特产。

在描绘鸣海宿(今名古屋市绿区)的画作中,有一家销售知名特产“有松绞”(爱知县名古屋市绿区有松町一带制作的绞染织物——译注)的商店。五颜六色的布料在门帘后一字排开,一位看似店主的人正在与顾客洽谈。店门口,一位身穿高级和服的女子正坐着轿子顺坡而下。她是在买完有松绞回家的路上吗?这幅作品让观众尽情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可以说是“广重写实主义”的代表作。

稻墙最后总结道:“因此,《东海道五十三次》也是一份旅行指南。这也是该系列大受欢迎的理由之一吧。”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 鸣海 名物有松绞》(1833-1834年),冈田美术馆收藏 ※前期展出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 鸣海 名物有松绞》(1833-1834年),冈田美术馆收藏 ※前期展出

参考文献

  • 《巡游箱根 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之旅》(冈田美术馆)
  • 《北斋和广重 对富岳三十六景的挑战》(东京美术)
  • 《东海道五拾三次 聆听画中人物的“声音”》(NHK出版)

标题图片: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 京师 三条大桥》 江户时代 天保4-5年(1833-1834年),冈田美术馆收藏 ※后期展出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富士山 葛饰北斋 箱根 浮世绘 东海道 东海道五十三次 驿站 风景画 冈田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