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一己之力编写私家百科事典的一位男子的轨迹:记录幕末日本东西文化差异的《守贞漫稿》(1)

历史 文化

东京和关西,无论口味偏好,还是时尚品味,就连笑点都有明显差异。在交通手段尚不发达的时代,各地比现在更容易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幕末,江户和关西的差异让一个人经历了文化冲击,促使他将这些差异记录在浩瀚的文字当中。

江户的流行趋势是“洗完头发挽个兵库髻”。把头发梳拢到后面,然后在头顶上做出一个扇形发髻,用簪子别住。而关西女孩喜欢的则是挽成双髻,插上笄,再将剩下的头发盘起来的“双轮髻”。图文并茂对东西日本的人气发型展开详尽介绍——有人早在现代时尚杂志诞生的200年前就已经这么做了。这个人就是喜多川守贞,其著作名为《守贞漫稿》。

不止流行发型。守贞对关东关西的和服潮流、民房样式、消防瞭望台、人气戏剧、勾阑瓦肆等各种事物都进行了比较。与如今东京与新大阪之间乘坐希望号仅需两个半小时,互联网上更是什么信息都能搜索到的时代不同,19世纪的江户与京坂(京都和大阪)相距甚远,人员往来并非易事,地方特色也就比现在更为鲜明。守贞耗时27年完成了这部巨作,海量的插画和文字让当时的庶民生活跃然纸上,鲜活地重现在我们眼前。

左边是《当世之美女 江户》,右边是《今时京坂之妇人》。我们现在所说的头饰,其用法在东西日本也都存在差异。
左边是《当世之美女 江户》,右边是《今时京坂之妇人》。我们现在所说的头饰,其用法在东西日本也都存在差异。

发现于浅草旧书店的近世民俗史的珍贵文献

“余,文化七年庚午六月生于浪华。天保十一年九月来到东武。时年三十有一。闲居深川,患浑噩度日,欲著书一部,遂对几执笔。此书专录民间杂事以传诸子孙。但求讲述古今风俗,望不失其质朴。”

《守贞漫稿》开篇始于这样一段文字。

说的是1840年,31岁的守贞离开大坂(大阪的旧称——译注),来到江户。在深川安顿下来后,每天埋头读诗经,忽然一天觉得这样的日子过得太空虚,于是心念一动,决定写本书。主题就写民间杂事。

当时,刊登杂事的书籍叫“类书”。现在则叫做百科事典。到1867年的27年间,他完成了卷之一到三十和后集卷一到五(补遗),共计35卷的宏篇巨著。可惜无论是当时的统治者幕府,还是知识分子和大众,连这部巨著的存在都毫不知情。直到日本开始走向近代国家道路的1901年,浅草的一家旧书店在书库中发现了淹没已久的作者亲撰的《守贞漫稿》,这才将它卖给了帝国图书馆(现在的国会图书馆)。

价格为80日元。当时1日元相当于现在的2万日元左右,所以一共约160万日元。全35卷中,缺失了卷二和卷七,至今仍不知所踪。

据说历史学家幸田成友(作家幸田露伴的弟弟)在看了帝国图书馆收藏的《守贞漫稿》后,大赞其为“稀世之书”。也受此影响,1908年国学院大学以《类聚近世风俗志》为书名重新出版了该书。即便到了现代,也有岩波文库版的《近世风俗志 守贞漫稿》(全5卷)、《守贞漫稿图版集成》(雄山阁)等版本接连再版,所以现在它已成了公认的记录日本近世民俗的宝贵资料。

兼备商人、研究者、画家的多面才能

喜多川守贞是商人。其详细生平不详。不过,他本人在《守贞漫稿》里说过,他原本姓“石原”,后来被过继到商人喜多川家当养子,并继承了喜多川家的家业。

喜多川家是砂糖批发商,后集卷一中有记载。可想而知是生意兴隆的富裕商人家庭。守贞出生于幕府末期,砂糖和酱油、柴鱼片同为众多菜肴的常用调料,尤其对于调和了酱油的“江户前浓口”的口味来说,砂糖更是必不可少。

历史作家丹野显对守贞的人物形象进行考察,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首先他是踏实可靠的商人。其才识深藏不露,是个能从探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中获得愉悦和生存价值、好奇心旺盛的经济人。第二,《守贞漫稿》中每页都留有空白,方便追加以后发现的新东西,从这点也可看出他具备理性的研究者资质。”

醉心研究且理性,若是今人,那便是“知识巨人”立花隆。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经济人,则是本田宗一郎。守贞或许是这二者特征都兼备的人物。他还有绘画才能。文章开篇出现的江户与京坂女性,都是守贞为该书亲笔绘制的插画。插图还配有详细的解说,说明两位女性虽然都是“中民以下之女”(庶民),但江户和京坂地区,包括和服在内的流行风潮都大不相同。

为后世记录了京都、大阪、江户“三都”的差异

《守贞漫稿》用很多篇幅用来记录对比了京坂(京都和大阪)与江户的风俗、事物的异同。

守贞出生于大坂,虽然31岁去了江户,但之后其事业生活的中心还是在大坂,只不过常常需要去江户出差做生意。对于一个生长于上方(京坂)文化的关西人而言,江户及其文化都是未知的领域。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开创幕府之后,江户作为日本首都实现了惊人的发展,而在此之前政治文化的中心都在京都,经济中心则在大坂。江户不过是关东边陲之地的想法在上方深入人心,纵观江户时代约260年的历史,京坂与江户的相互鄙视一直贯穿始终。

举个例子。表示长度的单位“间”,一间的长度,江户约为1.74m,上方约为1.91m。上方的的更长,度量衡未能统一。或许是考虑到了自诩日本中心的上方的心情吧。而且以“间”为基础的榻榻米的尺寸也是上方称为“京间”,江户的则称“田舍间”以示区别。上方视江户为乡下的姿态一如既往。于是,江户就需要形成一种迥异于上方的个性文化。下图是守贞的插画,揭示了东西部的显著差异,京都与江户就连城市景观都相去甚远。

《京坂巨户豪之家宅图①》堆放秸秆包的地方是京都商店的陈列架,称为“上见世”。从室町时代起,上见世就一直是京都商店的一大特色。左边有木门,穿过木门就是长屋。
《京坂巨户豪之家宅图①》堆放秸秆包的地方是京都商店的陈列架,称为“上见世”。从室町时代起,上见世就一直是京都商店的一大特色。左边有木门,穿过木门就是长屋。

《京坂巨户豪之家宅图②》右边的是“番小屋”,看门用的。左边是町家的入口。正面门脸很窄,但有纵深,隐约可见京町家的特色“鳗之寝床”
《京坂巨户豪之家宅图②》右边的是“番小屋”,看门用的。左边是町家的入口。正面门脸很窄,但有纵深,隐约可见京町家的特色“鳗之寝床”

《今世江户市井之图》有面向道路的商铺(右侧)。这是“表店(前店)”,主要是地主经营的商铺。穿过中间的木门,就有平民向地主租赁的长屋。
《今世江户市井之图》有面向道路的商铺(右侧)。这是“表店(前店)”,主要是地主经营的商铺。穿过中间的木门,就有平民向地主租赁的长屋。

可以想象得到,初入江户的守贞面对这样的差异,必然会受到文化冲击。不仅如此,就连语言(方言)、风俗习惯、衣食住行、人们的兴趣爱好,江户与京坂都大相径庭。不过,守贞对此并没未粗暴地加以优劣评判,而是尽可能将之如实记录并“传诸子孙”。他的愿望就是这么简单。

前文出现的《当世之美女》中,他也在空白处写道:“当今美人亦应与后世美人不同”。让读者意识到流行和价值观并不具有普遍性,对其优劣也不做论断。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正因如此,异文化相遇后,不应相互冲突,而应当相互理解、共荣共存——这一信条就体现在守贞的著作中。

“有一位比守贞大8岁,出身于大阪并编写歌舞伎狂言等台本的人气作家,西泽一凤。他与守贞同时期到江户,打算在江户住1年取材,写本比较三都(京都、大坂、江户)文化的《皇都午睡》(1850年刊)。守贞在江户曾见过一凤,或许知道他的写作计划后受了影响吧。不过守贞开始执笔写作早了10年,不同于报导文学般纯文字版的《皇都午睡》,《守贞漫稿》更像百科事典,用准确质朴的文字加上插图来传递信息。”(丹野显)

1867年,守贞搁笔。想来可能也有1853年贝利来航的影响。守贞在字里行间表示过担心幕府和美国之间会不会打起来。

“在《守贞漫稿》对百姓赖以生存的职业、各种行业、食物等记录中,有鱼类和蔬菜的小商贩、寿司和荞麦面等的图文,从中能感受到他对百姓生活极深的感情。然而,黑船来航之后,纷扰持续了十多年,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守贞渐渐地就写不动了吧。”(丹野显)

进入明治这个新时代后,守贞酷爱的江户时代的风俗和平民文化面对凶猛而至的西洋化浪潮显得不堪一击,迅速式微。即便对异文化宽容的守贞可能也难以接受外国文化的侵蚀吧。之后守贞就没有了音讯。

标题图片/文中图片: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参考文献:《近世风俗志 守贞漫稿》(岩波文库)、《守贞漫稿图版集成》(雄山阁)。

《守贞漫稿》也写作“謾稿”,本文中遵从常用汉字习惯,表记为“漫稿”——译注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版权所有。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请事先获得授权。)

文化 京都 大阪 江户 幕末 民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