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金婚”之年,日中两国的责任

政治外交

日本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已经半个世纪。尽管两国在经济上联系加强,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2010年发生了逆转,民众之间还陷入了彼此不信任的状态。作为经济规模排名全球第二和第三位的两个大国,要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也有必要保持稳定的关系。

50周年纪念研讨会提及台湾问题

9月12日,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研讨会以视频连线方式在东京和北京举行。研讨会由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简称“经团联”)和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共同主办。尽管日方有前首相福田康夫、前众议长河野洋平、经团联会长十仓雅和等嘉宾出席了活动,但与庆祝气氛相去甚远。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视频致辞中明确指出,“对于历史、台湾等涉及中日关系之根本的重大原则问题,不能丝毫含糊,更不容动摇倒退”。

中国驻日大使孔铉佑在开幕式发表了主旨演讲,一方面肯定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也提醒日本政府,在台湾问题上要谨言慎行。

围绕一个中国原则的台湾问题,它不仅是美中关系,也是日中关系中的最大一根硬刺。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8月上旬访问台湾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包围台湾的形式展开军事演习,令人记忆犹新。中国军队在演习活动中发射的弹道导弹还首次落入了日本的专属经济区(EEZ)。

两国关系从蜜月到风雪时代

1972年9月29日,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签署《日中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同年10月,中国向上野动物园赠送了一对大熊猫(雌性名叫“兰兰”,雄性名叫“康康”),两国之间洋溢着友好的氛围。

1979年12月,大平正芳首相访华,开启了对华经济合作,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80年代末期,受到西方国家经济制裁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日本率先解除了制裁。1992年,宫泽喜一在任首相时期,日中迎来了邦交正常化20周年,当年10月,日本天皇和皇后访问了中国(北京、西安、上海三地)。

然而,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走向了长期停滞状态。中国则在1996年6月和7月进行了核试验,日方对此提出严正抗议。1997年7月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日中两国在历史问题上也屡屡发生对立,风雪时代步步逼近。

2001年4月就任首相的小泉纯一郎基本上年年参拜靖国神社,中方对此表示了强烈抗议。长达五年半的小泉政权时期,日中关系甚至被形容为“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

尽管如此,2002年9月28日,中方依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招待会。前首相村山富市、前副首相后藤田正晴、画家平山郁夫等日方嘉宾出席了活动,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发表了致辞。同桌而坐的还有后来成为中国国家主席和总理的胡锦涛副主席(当时)和温家宝副总理(当时)。

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在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招待会上致辞(2002年9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笔者摄影)
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在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招待会上致辞(2002年9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笔者摄影)

笔者在北京担任驻站记者期间,曾听过王毅先生对日中关系所做的比喻。“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是新婚。后来一段时间是蜜月状态,时间久了,即便是夫妻也会产生摩擦。”按照这种说法,那么2002年相当于“珍珠婚”,今年9月29日就是“金婚”了。

为改善关系做出贡献的安倍前首相

小泉政权时期,日中关系被形容为“政冷经热”,进入了寒冬时代。打破这种局面的人,正是7月8日遭枪击身亡的前首相安倍晋三。

2006年,安倍就任首相后不久便于10月8日闪电式访华,与温家宝总理、胡锦涛主席分别举行会谈,商定构建“战略互惠关系”,迈出了修复关系的第一步。

而促成此次突访中国的关键人物之一,便是时任驻日大使王毅先生。顺便提一句,10月8日正好是他(1953年生)的生日,据说王毅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战略互惠关系”这个表述,据说是现任驻华大使垂秀夫构思提出的。

在2012年12月第二次安倍内阁成立之前的当年9月,日本政府(野田佳彦首相领导的民主党政权)断然决定对“尖阁诸岛”(中国钓鱼岛)实施“国有化”。当时,中国即将召开五年一次的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于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抗议游行,日中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2014年11月,安倍首相访华,10日与习近平国家主席举行了会谈。针对悬而未决的钓鱼岛问题,双方达成“四项原则共识”,在认识到存在“不同主张”的同时,同意通过对话磋商防止局势恶化,避免发生不测事态。在短短25分钟左右的会谈中,两位首脑表情都很严肃,但还是拍了一张握手纪念照。

在日中首脑会谈前,习近平主席(右)与安倍晋三首相握手(2014年11月10日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时事社,记者团代表摄影)
在日中首脑会谈前,习近平主席(右)与安倍晋三首相握手(2014年11月10日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时事社,记者团代表摄影)

尽管安倍还是亲台派,但在他去世的次日,习主席仍向岸田文雄首相发来了唁电,指出“安倍晋三前首相在任期间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进行了努力,作出了有益贡献”,肯定了这位故人。

再回头来说一说成为两国改善关系之契机的2014年11月的首脑会谈,其实是福田康夫前首相积极创造的这次机会。当年7月,他和国家安全保障局局长谷内正太郎秘密访华,见到了习主席,并且在北京与已经成为外长的王毅和国务委员杨洁篪就“四项原则共识”进行了磋商。

福田和王毅当时就已有20年之交,可谓是“老朋友”了。福田在担任首相期间的2008年8月,曾受邀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来还担任了中国发起成立的“博鳌亚洲论坛”的理事长,在中国人脉广博。

其父福田赳夫在担任首相的1978年与中方签订了可谓之为“不战条约”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可以说他们父子两代人接力开展了对华首脑外交。

建立起信赖关系的日中政治家

就笔者个人而言,真正开始接触“亚洲 中国”是在1988年4月,当时作为报社记者随同自民党总务会长伊东正义第一次访问了中国。以时任首相竹下登特使身份出访的伊东,于4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时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举行了会谈。

自民党总务会长伊东正义与邓小平(左)举行会谈(1988年4月19日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笔者摄影)
自民党总务会长伊东正义与邓小平(左)举行会谈(1988年4月19日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笔者摄影)

邓小平对伊东说,“我见过很多日本政治家,和你见面的次数最多。我们是真正可以敞开心扉的朋友”。作为随行记者团中的一员,携相机在会谈现场拍照的笔者,切身感受到了老一辈政治家之间的亲密感情。

当时,邓小平83岁,伊东74岁,两位已经举行过六次会谈。第二年发生政治风波之后,伊东作为西方阵营的政要率先访华,与邓小平举行了第七次会谈。这也成为了中国回归国际社会的契机。

伊东还担任过超党派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他为何能得到中方的高度信任呢?或许是因为他切身了解中国的现实情况,并且对当年侵华战争时期的军部也持批判态度。

伊东毕业于东大法学系,曾是农林水产省官僚,后来借调到昭和13年(1938年)12月成立的兴亚院(日本内阁设立的专业负责处理侵华事宜的机构——译注),还常驻过上海。他与当时从大藏省借调到兴亚院的大平正芳(后来出任首相)意气相投,成为了毕生的盟友。

昭和18年(1943年),伊东收到了征兵证(所谓的白纸征兵证(*1))。本来他可以当军官的,但具有会津人刚烈性格的伊东,硬是没有参加干部后备人才考试。有一次我听他回忆说,“被一等兵殴打,有时把眼镜都给打飞了”。

日中双方对彼此的印象都“不好”

日中两国的交流历史长达两千年。推动邦交正常化的中方功臣周恩来总理曾将日中关系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将从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到1945年二战结束的半个世纪划为了“对立”的时期。

对于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的这半个世纪,又该如何总结呢?50年前,日中之间的人员往来还不到1万人,而新冠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双方的人员往来规模已经扩大到了1200万人次。中国也成为了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然而,两国民众的感情莫如说是恶化了。

内阁府今年1月发布的《外交相关舆论调查》(2021年9-11月实施)显示,针对目前的日中关系,认为“良好”的受访者比例为14.5%,较上一次调查(2020年10月)下降了2.6个百分点。而认为“不好”的受访者比例高达85.2%,上升了3.4个百分点。

日本非营利智库机构言论NPO与中国国际传播集团(中国外文局)联合实施的《日中关系舆论调查》(2021年8-9月实施)也显示,在中方调查中,对日印象“不好”的受访者比例达到了66.1%,较上一年上升了13.2个百分点。在日方调查中,对华印象“不好”的受访者比例更是高达90.9%,较上一年上升了1.2%。

邦交正常化25周年的1997年9月,时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的孙平化在《日本经济新闻》晨报上撰写过连载专栏《我的履历书》。他是促成了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的重要人物之一,和自民党的伊东正义也私交甚笃。他在连载的第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无论是中日友好,还是日中友好,最重要的都是人与人的关系。我认为关键是彼此真心交往。在这个意义上,最近的中日关系缺少了‘情’。”

在相当于“银婚”的那个时期,日中关系也未必良好。但当时的《外交相关舆论调查》(1997年9-10月实施)显示,认为日中关系“良好”的受访者比例为45.6%,超过了认为“不好”的比例(44.2%)。

林外相指出,建立稳定关系,是对子孙的责任

21世纪的日中关系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倘若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对立对抗,那很有可能对世界经济也造成严重影响。在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等因素导致世界动荡不安的今天,日中两国需要思考应该如何协调维护稳定的双边关系,为国际社会不断做出贡献。

“通过双方努力,建立具有建设性、稳定的日中关系。这既是我们从前人继承的使命,也是我们对子孙后代肩负的责任。”

林芳正外相在9月12日举行的纪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研讨会上发表视频致辞,表明了对华外交的决心。林芳正在出任外相前曾担任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其父林义郎也担任过该联盟会长、日中友好会馆会长等职,是一位中国通。

50年前是东西方冷战的时代。当时的中国与苏联(今俄罗斯)对立交恶,从而与美日接近。即便存在这种情况,日中两国政治领导人不顾各自国内根深蒂固的反对,毅然地做出了邦交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性决定。

岸田首相是众所周知的世袭政治家,曾担任外相多年,经验丰富,与中国政要也举行过多次会谈。习主席也拥有红色基因,其父习仲勋曾担任过副总理等职。

面向下一个50年,日中关系应该如何发展?继承了政治家基因的两位日中首脑责任重大。

标题图片:福田康夫前首相在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研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2022年9月12日于东京,新华社/共同社images)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1) ^ 战时日本的征兵证有不同颜色之分。红色用于征用士兵,白色用于征用技术人员等——译注

中国 亚洲 日本 日中关系 俄罗斯 台湾 GDP 钓鱼岛 日中邦交正常化 EEZ 世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