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本的历史:从《源氏物语》诞生的平安时代到出版文化繁荣发展的江户时代

生活与旅游 历史 文化 社会 生活

“和本”是有史以来到明治初期,诞生于日本的所有书籍的总称。在古旧书领域,据说和本至今仍是“现役”。在东京神田神保町的旧书街,别说数百年前的古书,就连1300年前奈良时代的手抄经书也有陈列销售。桥口侯之介是老字号诚心堂书店店主,也是著名的和本研究者。本篇将和他一起以和本为线索,梳理日本出版文化的历史。

《源氏物语》如今是名扬海外的日本文学经典,但据说在紫式部执笔的平安时代,它被视为“不入流”的书籍。我们就先以这本日本最古老的长篇小说为切入口,来探索日本图书的历史。

誊抄想读的故事

奈良时代以后,佛教昌盛,日本制作了大量佛教经典。专司写经的“经师”开始活跃,后来业务范围打包扩展到了装订成书。平安时代中期,日本还学会了制造品质上乘又结实的纸张。佛教经典、历史书、公卿日记等以汉文记载的“正式”书籍被制作成“卷物”,被细心保管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虽然寺社及其周围也有木版印刷工坊,但技术并未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以往的‘物语’故事都是口口相传,所以没有写成文字的意识”,桥口说,“平安时代,‘物’也指‘物怪’(妖怪),古人认为,通过出声‘说话讲述’,可达到镇压冤魂的效果”。

桥口侯之介在东京神田神保町经营和本、书法书等,是诚心堂书店的第二代店主。1974年,昭和初期进入岳父创业的这家书店供职,1984年继承了书店。主要著作有《和本鉴赏》(角川文库)等(图片:nippon.com日本网)
桥口侯之介在东京神田神保町经营和本、书法书等,是诚心堂书店的第二代店主。1974年,昭和初期进入岳父创业的这家书店供职,1984年继承了书店。主要著作有《和本鉴赏》(角川文库)等(图片:nippon.com日本网)

“将物语写到书里,这个意识萌芽于《源氏物语》成书的11世纪初,即平安时期中期。紫式部和清少纳言等作者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阅读。当时,读者会抄写内容,转手或借给下一位读者,由此传播开去。”

当时对女性没有必须使用汉文体书写的规定,因此以《源氏物语》《枕草子》为代表的女性作品,用假名书写,被视为不入流的“草”,装订成“册子”,也称“草纸”,而不是高级的“卷物”。

据《紫式部日记》记载,她找了几位“能书家”(擅字之人)帮忙誊抄,再将纸张“缀集成册”。

2019年发现的藤原定家抄本《源氏物语》的《若紫》。有一些校订之处,一般认为是定家的手笔(图片:京都市/时事社)
2019年发现的藤原定家抄本《源氏物语》的《若紫》。有一些校订之处,一般认为是定家的手笔(图片:京都市/时事社)

“紫式部并不是一口气写完一部长篇,应该是一点点追加的,整本书的结构是故事系列。而读者在传抄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错误,甚至有人随意改变故事情节。因为没有保留原本,所以没法确认原文。紫式部之后又过了200年,到了镰仓时代,(诗人、文学研究者)藤原定家展开校订作业,最终确定了全54帖。”

追求“趣味性”的读者群体扩大

平安时代后期,出现了关于古旧书交易的零星记载。据传由能书家藤原行成手抄的《白乐天诗卷》卷末就有补充内容,提到这本书是藤原行成4代后的藤原定信从经师之妻“物卖女”手里购入。也可窥见经师不止制作书籍,还经营书籍交易。

16世纪后半期葡萄牙传教士们编撰的《日葡辞书》中就有“经师屋”的词条,记载了他们在制作佛教经典的同时,也涉足印刷和图书交易业务。

室町时代之后,“卷物”减少,线装书逐渐成为主流。因应仁之乱(1467-1477年)而荒废的京都,在丰臣秀吉手下复兴,佛寺和神社周边的“町众”(商人、手工艺者等在当地运营自治共同体的人群)中,出现了主要交易古旧书的书店。

从安土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初期,活字印刷术传入日本。此后,不仅印刷寺院版的佛经,还印刷《伊势物语》等平假名书籍,这具有划时代意义,但技术仍然有限。

“欧洲的活字印刷技术,只需使用26个字母排列组合便可完成,而汉字和假名等必须准备多达几千个活字。随着读者群体的扩大,活字印刷越来越吃力,木版的优势重新受到重视。不仅加印容易,而且木板结实,可使用数百年之久。随着木版印刷的复兴,以往只买卖古旧书的书店,也开始开设店铺,涉足出版了。”

“在社会中孕育出阅读文化,是17世纪最显著的特征。在此之前,做学问的人群以僧侣和公卿贵族为主。到了江户时代,武士阶层开始向学,商人阶层也逐渐壮大。这些人养成了阅读习惯。阅读内容不限于学术书籍,他们还通过木版书阅读《源氏物语》《徒然草》等物语和散文,沉迷其中。”

“‘说教节’等中世流浪群体传承的口传文学故事被写成文字,制成书籍,被净琉璃和歌舞伎吸收后,出版成戏剧剧本。江户地区流行歌舞伎,关西地区流行净琉璃,近松门左卫门创作出净琉璃新作,书店也配合新作问世出版书籍,各种联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此外,《源氏物语》在平安时代属于不入流的“草”,但经藤原定家校订后,出现了各种注释版本,升级为古典文学。

摘自《插画版源氏物语》(1654年)第5卷《若紫》(图片:椙山女学园大学数字图书馆)
摘自《插画版源氏物语》(1654年)第5卷《若紫》(图片:椙山女学园大学数字图书馆)

“《源氏物语》后来甚至成为了商人和武士家小姐的陪嫁书籍。他们找书法家抄写物语,施以华美装订,制成书籍。想要集齐54帖,不是大富之家,恐怕难以实现。平民则购买相对平价的木版书。书中必有插图,各大插画师竞相绘制插图。”

防盗版措施和草纸的发达

江户时代有两种书店。一种是制作学术书籍、佛教相关硬核书籍的书店;另一种是面向大众的平价书店。后者称为“草纸屋”,在京都,草纸屋随着净琉璃书的出版而发展起来,在大坂(江户时期,“大阪”写做“大坂”),则是随着井原西鹤的走红而步入正轨。

京都和大坂商业出版发展繁荣,盗版和仿版开始泛滥。于是,书店老板便联名去奉行所交涉,请其取缔盗版书籍,大坂、京都都获批成立了“本屋仲间”(类似书店协会——译注)。加入该组织后,书店将获得出版和共享销售渠道的权利。出版,将木板印刷的权利称为“板株”,可以在书店之间自由交易,为此还成立了交易所。

另一方面,名为“地本屋”的江户草纸屋虽然涉足商业出版较晚,但也逐渐完成了自己的进化。最初多是面向儿童的书籍,但到了18世纪中期,江户也出现了“本屋仲间”组织,之后面向成人的原创作品成为主流。这就是“黄表纸”领域,跟现在的漫画类似,以绘画为主,写有登场人物的台词,还有类似剧本中舞台指示的“词书”。放到现在,大概是几百日元就能买到的定价。

“江户时代,‘草’文化发达,插科打诨和恶搞风格的富有趣味性的各种书籍也纷纷问世。这时的中心人物是茑屋重三郎。喜多川歌麿和东洲斋写乐等画师,剧作者山东京传等人都是他发掘的。茑屋活跃的18世纪后半期,是江户出版文化的巅峰期。”

1793年,茑屋发行了山东京传写的黄表纸《堪忍袋绪缔善玉》。图为去京传(左)家上门取书稿的茑屋重三郎(右)(图片:国立国会图书馆)
1793年,茑屋发行了山东京传写的黄表纸《堪忍袋绪缔善玉》。图为去京传(左)家上门取书稿的茑屋重三郎(右)(图片:国立国会图书馆)

“草纸走俏,得益于日本人识字率的提升。这其中寺子屋(寺院设立的私塾——译注)厥功甚伟。越到江户后期,读者群体覆盖范围越广。”

“书店不止出版、销售新书,也做古旧书生意,江户时代,古旧书占比较高。”桥口介绍道,“因为幕臣和大名中逐渐出现了一批喜欢书籍的收藏家。古代的书籍更珍贵,更能卖上价,所以是门好生意。作为古旧书的集散地,板株交易所也成了古旧书市场”。

就像这样,书店业态呈现多样化发展。草纸书的人气催生越来越多的租书店。据桥口介绍,有记载显示1808年江户有656家租书店。

逐渐消失的江户书店

1868年,江户幕府落幕,幕臣和大名们放出了大量书籍,旧书价格暴跌。这一现象引起了一些外国人的注意,他们从幕府末期到明治初期侨居日本,是日本通。英国外交官兼翻译欧内斯特·萨道义、东京帝国大学外教巴西尔·霍尔·张伯伦等被日本古典书籍吸引的外交官和“御雇外国人”大量抄底购入书籍。

根据法律,明治政府将古旧书和旧衣服、典当行等都分类为“古物”,将新书和古旧书分离。此外,出版也变成向内务省提交备案的备案制,不再发行板株。

“制度发生变化,新书向内务省备案,古旧书向警察备案。只要办完手续,两个行业都能经营。但是,政府逐渐强化对出版的监管,警察严查被盗书籍的销赃,强化了对古旧书交易的管理。如此一来,书店很难兼顾新书经营和古旧书生意。”

“随着活版印刷的普及,书籍形态的主流从日式装订变成西式装订,纸张也从和纸变成了洋纸。到了明治20年(1887年),木版和本骤减,西式活字书籍占压倒优势,从江户时代经营至此的书店基本都选择了关门大吉。”

学校教科书、杂志的全国流通网确立起来,出版、新书销售、图书批发、旧书店都各自为阵,直到现在。

“现在,旧书店的生存策略是走专业化路线。神保町目前聚集了130家旧书店,从古典书籍到近代文艺、电影、漫画、体育相关,就像图书馆分类分架那样,各家都开始深挖细分领域。从某种意义来说,整条街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

桥口称,和本的历史中凝聚了日本人“对书的热爱”。

1930年开业的诚心堂书店。它还是侯孝贤导演的电影《咖啡时间》(2003)的外景地(图片:nippon.com日本网)
1930年开业的诚心堂书店。它还是侯孝贤导演的电影《咖啡时间》(2003)的外景地(图片:nippon.com日本网)

“例如,紫式部为了让更多人阅读,满怀热情地将《源氏物语》装订成小册子。读者们通过传抄,让故事不断传播,到了江户时代,出现了精美装订的抄本和绘有插图的木版书。另一方面,创意十足的草纸斩获人气,其中也出现了与如今的漫画接近的图书。现在都说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看书了,其实在智能手机上看电子书也是一种‘阅读’,有看完就扔的书,也有想一直放在手边随时翻阅的书。从这点上看,大概古今相同吧。我坚信日本人持续千年以上的阅读爱好,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标题图片:摘自十返舍一九的《的中地本问屋》(1802)。店头挤满了前来购买新书的读者(国立国会图书馆)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京都 日本 源氏物语 生意 阅读 旧书店 白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