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寻找中国
生活与旅游 日本进阶-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千年以前,在建造平安京时,仿照了唐朝的长安与洛阳,分别对应现在的右京和左京,后来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代表着“洛阳”的左京发展得更好,逐渐成为了平安京的主体,慢慢地大家就把京都称为“洛阳”了。现在搜索一下京都的地图,仍然能发现很多地名里包含着“洛阳”这两个字,尤其是寺庙及历史比较悠久的学校。京都的百年历史老字号店铺众多,当中也有很多用了“洛”这个字。我曾经就个中缘由询问过一位相熟的店主,原来,“洛”这个字对京都人来说极为风雅,在店名中用了“洛”,是希望借这个字为自己的铺子增添一些韵味。
当然,京都与中国的渊源不仅仅体现在“洛阳”这一处。如果你在京都住过,或是来京都旅游过的话,会发现其实中国对于京都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日本人最开始对唐朝的方方面面进行单纯的复制模仿,后来慢慢地在此基础上发展并融合了自己的本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京都风情。这也是为什么常常有中国游客来旅游时会感慨在这里感受到了大唐盛世的遗风,仿佛回到了古代的中国。
京都的小路上,经常见到穿着和服的舞妓、一般民众和外国游客。虽然和服的含蓄内敛与汉服的飘逸大气迥然不同,但其实和服也受到了中国的极大影响,因此京都的唐风街道与和服碰撞出了奇妙的和谐之美。笔者从事与和服相关的工作,所以对于和服的纹样有一些浅薄的研究,在此为读者稍做介绍。
和服里有种经典纹样叫做“唐草”,也称“卷草纹”,一般是由藤蔓互相缠绕而形成的曲线图案。唐草爬行于地面,生命力顽强,无限生长,充分展示了藤蔓的特性,也因此被归为松、菊、梅等受人尊敬的植物类,和服中常常能看到此类纹样。
唐草纹其实最早发源于埃及,但是在唐朝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建筑、日常用品中,人们还在其中加入了非常多的中国传统元素,比如荷花、兰花、牡丹等,进一步产生了更多的变化,慢慢地,它就发展成了中国最传统的纹样之一。
后来,唐草纹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人将其广泛应用于服饰上,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可以说唐草纹算是最为大众所知的纹样之一了。唐草纹早已成为和服的常规图案,几乎每年市场上出现新款的时候都能找到唐草元素。
除此以外,江户末期的和服也有很多灵感来自于中国唐代的文化。比如说下图中的这套,是江户时代末期的作品,图案中选取自白居易《秋雨中赠元九》的诗句。
《秋雨中赠元九》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这套和服从左裾开始,金色的线条代表着金秋的绵绵细雨,红色的枫叶欲飘欲落,上半部分则直接加上了白居易的诗句原文。
看了很多江户时期的和服后就会发现,和服的纹样许多都带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尤其是绣了汉语诗句,会被认为很高雅。再看现代的和服,像这样直白的引用虽然越来越少了,但很多依旧保留着类似唐草和牡丹之类的纹样。
京都被称为日本人的故乡,代表着日本的文化,而什么又能代表京都呢?自然,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神社与寺庙。如果说到和中国渊源最深的京都寺庙,那就不得不提黄檗宗万福寺了。
万福寺坐落于福建省福清县渔溪镇黄檗山,创建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多次兴废与重建后,该寺于1614年被御赐“万福禅寺”的匾额。寺里名僧辈出,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隐元隆琦禅师,他曾多次受邀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为中日佛教交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654年,当时63岁的隐元禅师带着30位弟子一起东渡日本,受到了天皇和德川幕府的极大尊崇,德川家纲将军更是赐予隐元禅师位于宇治大和田的9万坪(约297520平方米)土地用来建造黄檗宗万福寺。因为建筑是模仿福清县的万福寺来建造的,所以能在这里发现很多中国的影子。
隐元禅师不仅仅带来了佛法,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说美术、医疗、建筑、音乐、史学、文学、印刷、饮食等方方面面,尤其是食物,你可能想不到,现在日本常见的西瓜、茄子、莲藕、扁豆等,其实都是通过隐元禅师传入日本的,现在日本超市里售卖的扁豆,仍被称为“隐元豆”。
可以说,隐元禅师影响了整个江户时期的⽂化,当时,以后⽔尾天皇为首的皇族和幕府的各地首领都相继皈依了黄檗宗。
如今,我们依旧可以在黄檗宗万福寺品尝到当时隐元禅师带来的素斋“普茶料理”。普茶原本是在法事和佛事结束后大家围在一起举行的茶事活动,后来受到大众的喜爱,于是在日本民间也得到了发展。除了黄檗宗的寺庙以外,神户、京都、东京等地都可以找到提供普茶料理的餐厅。
其实除了万福寺以外,还有很多寺庙都与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笔者曾在某年的红叶季去了龟冈的一座寺庙,跟住持聊天时他告诉我,疫情以前,每年都有福建的和尚来这里传教、交流佛法,他本人也会定期去中国交流。
无须纵观日本历史,单看京都就知道,有太多太多的前⼈在中日两国的交往史上做出了贡献。除了本文所提到的隐元,还有很多未被大众熟知的人物都值得尊重与铭记。
撰文/图片:京都的小豆豆
标题图片:万福寺内的仿明代建筑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