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减少对社会的影响

“家庭差距”的产生和“社会裂痕”的加深

财经 社会 生活

引发日本少子化问题的背景因素之一,是因为年轻一代还根深蒂固地保留着传统的家庭意识。曾将成年后仍依靠父母生活的年轻人定名为“单身寄生族”的中央大学山田昌弘教授为我们阐释日本家庭的现状与未来。

少子化问题的日欧差异

尽管同属少子化现象,但我们不能将日本(及东亚)同西北欧(英法德、北欧、荷兰等)的少子化相提并论。说得极端一点,西北欧的少子化现象是由于年轻人在生活方式上有了更多选择而引发的。而日本却正好相反,是由于在生活方式上缺乏选择,才造成了儿童数量的减少。

截至1960年前后,欧美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家庭仍保持着“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在家抚养孩子”的模式。然而,上世纪60年代后,西北欧地区出现了一场“生活方式革命”。由于女权主义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开始脱离传统的家庭模式,出现了婚前性行为、非婚同居、女性婚后继续工作等多种选择,人们尝试着各种生活方式并得到了认同。如此一来,选择“不要孩子”或“只要一个孩子”这种生活方式的年轻人增多,于是引发了少子化现象。这与女性在工作中自我实现意识的提高、年轻人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男女交往活跃都存在着联系。

日本的情况与西北欧截然不同。尽管社会发生了变化,但年轻人思想中的传统家庭观念(丈夫工作,妻子主持家务、照顾孩子)依然根深蒂固,因此引发了少子化现象。在日本,从婚前性行为得到认同这一点来说,在性的解放方面多少有了进展。可是,生活方式革命和女权主义思想并未深入人心。比如,即便是现在,未婚青年同居率仍不到2%(2010年,1.6%)。非婚生子女的出生率也极低,仅为2%左右(2008年,2.1%)。

此外,尽管也出现了一些活跃于各自工作岗位的女性,但无论已婚还是未婚,很多女性现今仍然从事着计时劳动或派遣劳动等不稳定的工作。这样一来,妇女无法依靠工作实现自立,在经济上不得不依赖于丈夫的状况并未发生改变。此外,正如我提出的“单身寄生族”这个称呼一样,大多数未婚者在成年后仍与父母同住,而且男女交往也不活跃。

而重要的,是未婚人群中希望结婚者所占的比例很高。未婚率升高,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尽管多少会出现一些起伏,但希望结婚者的比例始终高居不下,维持在90%左右的程度。也就是说,即使想结婚,建立传统式的家庭(丈夫工作,妻子照管家务和孩子),但由于不具备条件,所以选择不结婚、不生育的人持续增多,这就引发了未婚化和少子化问题。由于无法顺利“形成家庭”的年轻人增加,以至日本的儿童将会越来越少。

其结果是,家庭的存在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一种可称为形成“家庭差距”的问题。换言之,出现了两类人群,即一如既往地组建传统家庭生活的人群和由于无法组建家庭而停留在未婚状态的人群。年轻人分裂成这两类人群,正是现代日本家庭的特征所在。

本文将以日本与其他欧美国家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考察现代日本家庭形成的特点。

结交情侣能力的下降

首先,日本的少子化问题主要是由“未婚化”,即不婚人群的增加所导致的。近年来,尽管已婚夫妇的子女人数也呈现出减少趋势,但未婚化和晚婚化趋势更为明显。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30-35岁的男性未婚率达46.5%,女性达33.3%。此外,日本的未婚化也意味着非情侣化。在日本,男女交往很不活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未婚青年中,拥有恋人者所占的比例一直在40%以下,2010年时,该类人群的男性及女性比例分别降到了25%和35%(下图)。本来,如果男女不成为情侣,就不可能生孩子。结婚自不用多说了,现代日本人就连结交成为情侣的能力也非常低弱。

男女交往不活跃的一个原因,在于人们至今还死守着一种观念——恋爱和结婚的延伸就是家庭生活。因为男女在开始交往前,总是倾向于只和能够与自己结婚、一起生活的对象交往。

依靠丈夫收入生活的女性占多数

普遍流传的说法认为,由于不想结婚、希望继续工作女性增加,因此产生了未婚化现象。但在日本,仅有一部分女性属于这种情况,对此可从两个方面得出判断。其一,是在意识调查中回答因为工作而不想结婚的只女性只占少数;其二,是许多人强烈希望婚后在经济上依赖丈夫。同时,还有多项调查显示,进入本世纪后,20-29岁的年轻女性人群希望成为家庭主妇的意愿正在加强。

结婚后的生活需要花钱。如今,认为婚后依靠丈夫收入生活理所当然的未婚女性仍然占据主流。不言而喻,她们有一种强烈的意识,认为即使自己在婚后继续工作,丈夫也必须拥有足够的收入。甚至有调查显示,大多数女性会将“收入”和“职业”作为寻觅结婚对象的条件,而且近年来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加强(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

在我与明治安田生活福利研究所开展的未婚者调查中,针对“希望结婚对象的年收入是多少”这一问题,大多数男性回答“无所谓”,而女性寻觅高薪男性的倾向则非常明显(参照下图)。尽管有68%即超过3分之2的女性希望结婚对象年收入在4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2万元——译注)以上,但现实中年收入在400万日元以上的未婚男性仅占4分之1。对比这两个图表可以发现,女性期待的结婚对象的年收入与现实中男性的年收入之间显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年轻男性收入降低、两极分化、不稳定化

如上表所示,年收入符合未婚女性要求的男性很少。这正是造成未婚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女性而言,能够实现“丈夫负责挣钱,妻子负责家务和照顾孩子”这种传统家庭形态的未婚男性,其绝对数量已经越来越少。建立传统型家庭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说,正变得可望而不可及。

这是由于年轻男性的收入相对降低(1974-),且出现两极分化(1997-)所造成的。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后,年轻男性的收入开始相对下降,加之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经济结构的转变,“非正式员工”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日渐增加。这样一来,成为收入稳定的企业正式员工的年轻人与成为收入不稳定的非正式员工的年轻人之间就会产生出差距,并直接导致家庭的差距。也就是说,作为正式员工可以赚取稳定收入的男性容易结婚,可以组建“丈夫工作,妻子打理家务、照顾孩子”的传统型家庭;但非正式员工等收入不稳定的男性,作为结婚对象则受到女性排斥,停留在未婚状态。后者的数量在最近20年内不断扩大,成为结婚人数减少的直接原因。

正如下表所示,1992年以后,未婚者中正式员工的比例一直在下降。而男性无业人员的比例持续上升,9名30-39岁未婚男性中就有1人为无业人员。

单身寄生族现象

假如日本的成年未婚男女都像欧美人那样过独立的单身生活,情况或许就大不一样了。一个人生活很艰苦,但如果两个人搭伴,好歹也能生活下去,这种情况应该会提高结婚和同居比例,甚至促进女性迈入职场。

然而,日本大部分未婚者在成年后仍继续与父母同住(据推测大约有80%的成年未婚者属于此类情况)。我认为这种状态就如同寄生(parasite)在父母身上生活,所以将他们称为单身寄生族(1997年日本经济新闻刊登的报道)。即使自己收入少,只要和父母同住,就可以度日。尽管非正式员工的收入不足以维持独居生活或独立的婚后生活,但如果与父母同住,把工资当作零花钱用,倒是可以过得挺滋润。

尤其是女性,在遇到理想对象之前,可以一直待在娘家。她们采用的战略是,与其和收入不稳定的男性交往,不如住在娘家等待时机,与有足够收入作为结婚对象的男性相识。笔者认为,这是导致日本男女交往不活跃的原因。当然,其中一部分女性会遇到收入稳定的男性,与之结婚,离开娘家。但是,收入稳定的男性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大部分女性还是只能继续与父母同住。

另一方面,收入不稳定的男性也会一直留在父母家,等自己收入高了,或者遇到不介意自己收入低的女性以后,应该就下决心结婚。然而,这种情况出现几率很低,增多的还是一直与父母同住的人。

下图显示了与父母同住的青壮年未婚者的人数及在同龄人中所占的比例变化情况,1980年-1995年期间,人数与比例双双呈现上升趋势。青年未婚者的人数在2003年达到顶峰,接近1200万人。尽管随着这个年龄段人口的减少,人数上有所降低,但在同龄人中所占的比例至今仍在逐渐上升。

家庭的过去与未来

★家庭差距的产生

上述未婚化状况表明,战后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广泛形成的日本家庭模式如今已走到尽头。那是一种按照性别角色分工的家庭模式,即“丈夫专事工作,妻子主持家务、照顾孩子,共同追求富足生活”。而如今出现的问题是,成功建立这种模式家庭的年轻人和未能如愿而只能停留在未婚状态的年轻人之间产生了差距。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2),绝大部分年轻男性都能成为企业正式员工,收入稳定,且不断晋级加薪,所以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建立了传统的家庭模式。但是,自1973年爆发了石油危机以后,年轻男性的收入开始止步不前。于是,考虑到婚后的生活,年轻女性往往会将结婚大事推迟到男性收入升高以后(晚婚化)。之所以能够暂时搁置婚姻,是因为年轻人的家长们已经比较富裕,允许子女在成年后继续与自己同住。由此诞生了“单身寄生族”。另一方面,针对丈夫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已婚女性则通过从事计时劳动,维持了充裕的生活水平。这促进了已婚女性走向劳动市场。或许可以说,在这一时期,“追求富足生活的性别角色分工式家庭”的基础尚未崩溃,正处于微调整阶段。

然而,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尤其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被称为“飞特族”、属于非正式雇佣关系的年轻人陡然猛增。经济进入了结构转型期,大量年轻人想被雇佣为正式员工变得越来越艰难。不过,由于正式员工终身雇佣得到保障,因此最终形成了一个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差距显著的时代。而且,作为正式员工的男性可以建立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型家庭,但作为非正式员工的男性仅凭一人收入无法保证妻子儿女过上富足的生活。其结果,正如前面已经谈到的,未婚化和少子化问题相应而生。

★单身寄生族的未来

那么,今后将会如何呢?依靠丈夫的稳定收入支撑起来的家庭,将会继续维持以往的生活方式。尽管并非完全没有问题,但还是可以采取与过去相同的应对方式。

然而,与父母同住并迈入中老年的未婚者今后将大大增加。这应该是那种老年父母与中老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或单亲家庭。据统计研修所西文彦先生的调查统计,截至2010年,与父母同住的壮年(35-44岁)未婚者为295万人,在该类人口中所占比例为16.1%,并呈现增长趋势(参照前述图表)。而且,他们的失业率也远远高于同龄的已婚者。这是由于,与父母同住的男性未婚者因经济上不稳定而不易被选为结婚对象,此外,与男性相比,女性的非正式雇佣率本来就较高。

尽管现在还可以依靠父母的养老金和资产,但人们仍然无法想象,待父母去世时将会发生什么。同时,现在老年人遭受虐待的问题有所蔓延,这既是由于与父母同住的中年未婚男子施暴的案例增多所致,也是新型家庭形态不断涌现所引发的现象。

此外,现在育有子女的家庭也存在问题。过去,由于中老年父母在经济上比较宽裕,所以能够帮助低收入的子女。但是今后,父母也很有可能分化成经济上宽裕和并不宽裕的两类。可以预料,那时无法依赖父母、工作又不稳定的年轻人大多将陷入贫困。换句话说,将会出现一批想结婚又无能为力,想“啃老”也无法如愿的年轻人。

长此以往,各种形态的分化不断演进,必定会造成社会的“裂痕”。年轻人自不用说,包括解决中老年单身寄生族问题在内,必须提前采取对策,充实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

生活方式 少子化 单身寄生族 女权主义 家庭差距的产生 传统的 家庭意识 未婚 年收入 非正式员工 正式员工 父母 同居 男女交往 非正式雇佣 计时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