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后的日本

灾害和战败经济学之研究

政治外交 社会

以“大地震”命名的地震灾害过去曾有两次——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与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日本经济在其破坏性的灾害中得到恢复与复兴。此次第三次的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复兴重建的过程中应该从过去的经历里汲取什么经验呢?


位于奈良县山林之中的宝生寺,以优美的五重塔著名。1988年因台风受到损坏,2000年得到修复。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日本的绝佳之处。在距今1200年前的平安时代兴起的密教,崇尚在山岳腹地追求神灵,因而密教的寺院位于远离人烟的深山密林之中。拜谒密教寺院就如同拜谒欧洲的罗马教会那样,需要遍访群山。

密教中最美的一所寺院是从奈良一直向南、位于宇陀山脉中的室生寺。下了火车再走上两个小时左右的山道,突然之间,视野变得开阔起来,远远就可以望见将整座山全部融入寺内的室生寺。看到这般绝景心中感动不已,这完全不是原来脑中想象的那种修建在深山之中的庙宇。室生寺中供奉着被选定为日本国宝的释迦牟尼像。这尊奈良时代的佛像是用一整棵大树雕刻、再经过一遍遍刷漆制造完成的。优雅、宏大、威严,无论从哪方面看,这尊佛像都堪称第一流的美术杰作,其纹理清晰、刻工明快、重心稳定,给人以厚重之感。

贞观大海啸

当我准备提笔写这篇关于东日本大地震的文章之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尊释迦牟尼像,因为我想到那尊佛像制作的年代,是在日本的“贞观”年间。大地震发生之后,报纸上频频出现“贞观”这一年号。在1200年前的贞观时代,同是在这次东日本大地震震源地的三陆海域,至少发生过接近这次地震震级的8.3级大地震,同时还引发了海啸。这一事实被披露于1990年。是年6月22日的《朝日新闻》的晚报讲述了发现的经委以及该发现产生的影响。文章很有意思,引用如下:

“《日本三代实录》中记述道:‘平原、山野、道路,所有一切都化为一片蓝色的汪洋,……溺死者上千人……’

因为与这次的海啸相关联而受到广泛注目的贞观海啸(公元869年)的痕迹,是在1990年的地质学考查中首次得到确认的。海水侵入到仙台平原纵深3、4公里之处,《实录》的记述大体上与事实吻合。发表该论文的是位于宮城县女川町东北电力公司女川核电站建设所的一个小组。该小组成员之一的企画部副部长千釜章说,这是他们为申请建设女川核电站2号机组而进行的调查的一环。


仅靠80厘米之差,女川核电站幸免于海啸袭击。

据说,1970年申请建设该核电站1号机组时,根据对历史文献的调查,推定海啸高度为3米。其后,由于调查古代地震技术的进步,进行了挖掘寻找贞观海啸痕迹等的调查与研究。结果,估算出的海啸高度达到9.1米。针对建设1号机组时推想的3米,经过“综合性判断”,确定厂房建造在高14.8米的地基上,这在今年的地震中发挥出效力。女川核电站的地基在这次地震中下降了1米,而到达这里的海啸为13米,仅仅依靠80公分的差,使核电站幸免于海啸的直接袭击。”

这次大海啸引发的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终于发展成为堪比历史上最严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惨案。上述报道告诉我们,东京电力公司在安全设计上存在着某些欠缺。假如能够像东北电力公司那样,进行缜密细致的考古学调查,推测地震和海啸最恶劣的状况而予以防备的话,这次的重大事故也许是可以避免的。

问题在于“估算”方法


3月11日,海啸以未曾预料的凶猛势头越过堤坝,直逼福岛第一核电站(照片提供:东京电力)

此次地震之后,“估计之外”一词变成了流行语。因为事故责任者频繁使用这一词汇进行辩解,而本来这“估计”的方法就是个问题。根据2007年的国家报告,虽然日本的国土面积仅占地球总地表面积0.25%,但过去10年世界发生的6级以上的地震,有21%是在日本发生的。任何人都能够判断日本存在着地震的可能性,问题在于地震的规模。为进行估测,我们有必要像东北电力公司那样,进行追溯时代的调查研究。

应该追溯到何时呢?举一个例子吧。距今64万年前,在美国相当于今天黄石国家公园地带发生了火山大喷发。据说火山喷发出的烟雾达到了近年最大级的圣海伦火山喷发的1000倍。地质学家认为现在也有可能出现同等规模的火山喷发,那时,北美大陆的一半将被高达1米的瓦砾和火山灰所掩埋。作经济预测时,由于经济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100年前的数据不起什么作用。但是,在预测自然现象时,别说100年,就是100万年前的信息也是非常珍贵的。

并且,贞观年间除了地震和海啸之外,还发生了瘟疫和富士山的火山大喷发。那真是一个充满了种种灾难的年代。但就是在那个年代,密教文化繁荣发展,甚至制作出了达到那般崇高境界的、美轮美奂的室生寺释迦如来像。日本人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民族。

“那次大灾害发生于正午前的数分钟。不可能会把时间搞错的。因为震动开始数分钟之后,当我正琢磨这越来越强烈的摇晃究竟什么时候能够停下来之际,报告正午时刻的炮声,丝毫不受四周骚乱的影响,宛若‘最后的审判’的钟声一般鸣响起来。”

克洛岱尔眼中的关东大地震


关东大地震发生后的银座。里氏7.9级的地震造成巨大灾害,受灾范围以神奈川县为中心,波及从茨城县到静冈县的广大地区。死亡及失踪者达到10万5000余人,成为日本灾害史上最大级别的灾害。(照片提供:时事通讯社)

法国伟大的剧作家、当时的法国驻日大使保罗・克洛岱尔这样记录了1923年9月1日发生的关东大地震。关东大地震的死者超过了10万人,其中9成死于火灾,相当于这次东日本大地震大约2万死者人数的5倍。死者如此之多,是因为地震发生于人口稠密的东京和横滨,加上当时木结构住宅密集的街区布局,故而大大增加了因火灾遇难的人数。当时,位于横滨的外国人居住区受灾特别严重,前往救援、并在横滨度过一夜的克洛岱尔,记述了眼前看到的情景:

“那一夜,我们是在铁路沿线边的堤坝上和很多避难民众一起度过的。一边是一片令我想到‘最后的审判’的惨不忍睹的横滨,另一边则是笼罩在熊熊烈火和滚滚浓烟中的东京。被夹在中间的海面映照得通亮一片,天上挂着神圣、静谧的月亮。我们脚下的大地在不停地颤动,几乎每隔一小时就发生一次强震,连在一起的火车车厢似乎就要脱轨,吱吱嘎嘎地发出恐怖的噪音。”

关东大地震除了受害者人数众多之外,还发生了一个重大问题。各主要银行大都在东京设有总行或者分行,而设在横滨的,是当时一手独揽外汇结算业务的横滨正金银行。这些银行都遭受到巨大损害,纸币、股票、以及借贷记录化为乌有。当然了,也遭受到了无法支付到期票据、债务等的损害。

1927年回归金本位体制的理由


大正・昭和时期的财政家与政治家(1869~1932)。1919年就任日本银行总裁。1923年任山本权兵卫内阁藏相,第二年被敕命为贵族院议员。1927年在高桥是清藏相的麾下再次就任日本银行总裁。1929年再任滨口雄幸内阁藏相,实施了金自由交易政策。1931年辞职后,在血盟团事件中遭到暗杀。(照片提供:国会图书馆)

但是,当时的大藏大臣井上准之助是一位危机管理专家。他立即发出对金融借贷采取延期偿付的指令。其后,对那些信用可疑的支票,令日本银行(央行)果断地贴现兑付,通过分散减少其流动性,防金融危机于未然。但有批评意见认为,当时井上的这种“流动性管理政策”,令日银不加严格区别,轻易发放贷款,使得原本濒于破产的企业得以生存下来,为1927年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

关于地震后的金融情况,还有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当时的情形跟这次东日本大地震一样,虽说世界各国寄来的救援金给赈灾以极大的帮助,但是,在进入随即开始的全面重建阶段后,只靠救援金就不够用了,也就是说需要向纽约、伦敦等国际性金融市场发放债券。这样一来,日本对外债务逐渐扩大,而摩根银行等外国资本家的态度则表明,只要日本不恢复金本位货币制,就难以进一步贷款。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时值1930年金融大恐慌之际,作为日本民政党滨口内阁大藏大臣的井上,可以说是鲁莽地强行恢复了金本位货币制。

关于地震之后海外各国的救援情况,克洛岱尔写下了一段颇有兴味的观察笔记。

“根据报刊报道,来自美国的捐款金额已经超过了4000万美元。与此相应,到达灾区的舰船、还有载着救援队最先登陆的也都是美国的舰船,有时他们比日本政府派遣的救援队还要先期到达受灾现场。东京湾内,许多美国的驱逐舰和巡逻艇在航行,首都的道路上到处奔跑着 ‘USA’标志的急救车和大卡车;帝国饭店里,挤满了高挽着衬衫袖子的快活的救世主们,这一场景令人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8年至1919年间巴黎的景象。”

22年后的夏天,同样的一幕在东京重新上演,实在颇具讽刺意味。但是这一次,美国兵不是作为救援者、而是作为占领者进驻了日本。(在这次的东日本大地震中,冠名为“朋友作战”的美军的协作,也为救援受灾者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中,死亡的6434人里,约80%是由于房屋倒塌及家具倾倒而当即死亡的。以此次地震为契机,耐震标准等日本的防灾体制得到巨大改善。照片提供:Studio Right/PIXTA(pixta.jp)

1995年,日本的金融体系,因1992年不动产泡沫的崩溃而再次陷入极为严重的状态。这期间,发生了阪神淡路大地震。一位美国的研究者、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乔治•霍里奇(George Horwich),就这次大地震发表了一篇总结性的、切中要害的论文《Economic Lessons of the Kobe Earthquake》(从阪神大地震得到的经济启示)。

阪神淡路大地震后的快速复兴

首先,该论文指出了在地震发生之后,外国认为重建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这一事实。比如说,牛津大学出版社编辑的《世界灾害报告》(World Disaster Report 1996)预测说,日本的重建需要10年的时间。这表明神户受到的是如此巨大的损害。倒塌的住宅占到受灾总额的一半,产业也受到了重大打击,尤其是港口运输行业。地震前占神户工业产值4成的港口运输业,因港口设施遭严重破坏而受到重创,资本存量损失巨大。(该论文估计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达1140亿美元左右,约合9万亿日元)


道路多处断裂,受到毁灭性打击的阪神高速公路也在21个月后恢复通车。照片提供: KAWAGUCHI TSUTOMU/PIXTA(pixta.jp)

与恢复重建需要10年的预测相比,实际速度之快令人惊异。我在这里列举几个实例。地震发生1年之后,虽然港口设施还只修复了一半,但是神户海关记录的进口额已经恢复到震前水平,出口额也恢复到震前的85%。

1996年3月(地震发生15个月后):制造业产值恢复到震前的98%。

1996年7月(地震发生18个月后):100%的百货商店和79%的商店重新营业。

1996年10月(地震发生21个月后):阪神高速公路重新开通。

1997年1月(地震发生2年后):震后瓦砾清理工作全部完毕。

该论文将神户的重建速度比照“经济原理”进行了论证。受地震破坏的是资本存量(资本设备)。然而,资本设备并不是在生产活动中离开它就不行的、必不可缺的生产要素。必不可缺的生产要素,那是人力资本。也就是说,拥有旺盛工作热情的、掌握了高超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使生产成为可能。

被破坏的存量价值


通过修复完善散步道等设施,神户的港口地区获得了新生。

遭受灾害后,不论资本存量受到怎样的破坏,只要该地区还存在着这样的人力资本,生产活动就可以重新开始。工人们可以修复被破坏的工厂和机器。在机器设备尚未得到修复期间,可以花费更多的劳动时间、去挽回耽误的生产。就如同前面介绍过的那样,地震发生1年之后,神户港的设施只修复了一半,尽管如此,神户港的进出口额都几乎恢复到了震前的水平。这是因为放宽了原本对码头工人的最长工作时间限制,码头工人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克服了港口设施遭受破坏所带来的种种障碍。

霍里奇教授说,这个过程体现出一条重要的经济原则。即,生产活动这种东西,如果用一种方法不行,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代替”。如果资本设备受到了破坏,就可以把生产方式从资本密集型(大量使用资本设备的方式)转向劳动密集型(大量使用人工劳动的方式)。地震发生后仅仅15个月,神户的制造业产值就恢复到了地震前的98%,霍里奇教授评价说,是这种替代方式发挥了作用。

我还要确认另外一点。即,被地震这样大型自然灾害破坏掉的是一个国家的资本设备这种存量价值,而不是直接破坏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这种流量价值。请诸位思考下面这个例子。

现在,我们设想有一家拥有100公顷农田的农户。在这100公顷的土地中,有5公顷因为土壤污染而不能耕种,所以只能耕作余下的95公顷。假设这家农户以种植谷物为生。问题就在这里。是不是由于土壤汚染,该农户的收入就必定减少呢?答案是,并非如此。为什么呢?因为农户如果为剩下的95公顷土地投入更多的肥料,或者投入更多的劳动时间,由此提高了谷物产量,那么也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收入。

也就是说,即便“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减少了,也可以通过更多地使用“肥料”、“劳动”这样的生产要素,即通过“生产替代”实现提高收入(产量)之目的。当然,即便是可以提高收入,该农户如果出卖农田的话,那么获得的金额会减少那5%的被污染土地部分吧。农户在固定资产这一存量层面上受到了损失,即便如此,在年收这一流通量层面上,反而可能变得更加富裕。

神户的重建也如是,“替代”这一经济原则在各个方面得到运用。比如,在修复被损坏的资本设备时,企业添置了最新的资本设备,用以替代以前的同种类型设备。在这个意义上,从更新生产技术这一点上说,地震还具有积极的一面。另外,因神户地震遭受供应链打击的生产厂家,通过向其它地区转移生产据点,使供应链得以迅速恢复。还有,部分生产活动因地震撤离了神户,比如神户的港口业。尽管地震一年后,神户的进、出口额显示出几乎恢复到了震前的水平,但是港口业在神户市所占有的重要性、神户在整个亚洲港口的地位,却再也没有恢复到震前的水平。

神户地震为经济复苏做出的贡献


神户的港口地区震后重建的复兴住宅鳞次栉比,成为引人注目的新住宅区。

那么,对于日本经济整体而言,神户地震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是1995年1月17日。要说其影响,同年第一季度(1-3月)日本经济的实际GDP增长为0.2%(年换算),虽然没有出现负增长,却停留在低增长水平。但是,第二季度(4-6月)、第三季度(7-9月)的增长率均为1.3%,到了第四季度(10-12月)竟然达到了2.3%。所以,1995年全年整体增长率为1.4%,大大超过了上一年的0.6%。不仅如此,从增长率来看,对日本经济而言,1995年可谓是自股市泡沫崩溃以来最好的一年。这一年,日本经历了1美元兑换79日元这一日元的“超级升值”,虽然出口环境未必良好,却在增长率上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好成绩。

仅从这一结果上看,事实上与其说神户地震并没有给当年的日本经济拖后腿,不如说因为神户重建的需求,更增强了牵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可能性。为什么神户地震没有成为阻碍日本经济的脚镣,其重要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首先要确认的,就是在1995年1月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处于泡沫崩溃后的停滞期。就股市行情来说,泡沫经济的巅峰期是1989年的后半期。从地价上看是在1991年的后半期。1990年股市泡沫崩溃、1992年地价泡沫崩溃之后,日本大多数传媒仍然认为消费热还将持续。但是,在泡沫高峰期,“皇居的地价评估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地价的2倍”,而这一大团泡沫崩溃之后,押宝期待地价升值的投资大多失败,原本积极投资的企业背负起巨额债务,与此同时,为这些企业融资的银行也背负上了巨大的不良债权。如此,无论是谁都背上一堆巨额债款的事态,在日本战后的历史上实属头一次体验。

今年经济将会复苏,今年经济将会复苏——人们一直企盼着经济的早日好转。可是,日本经济却持续下滑到了1994年。日本经济在资产价格下跌、债务膨胀、不景气这三重痛苦的困扰下,金融政策当然必须向宽松的方向转换。有评论认为,当时的日本银行“唯恐再次发生泡沫现象,对降低利率犹豫不决”;笔者也曾经是这样认为的。实际上,1992年自民党金丸信副总裁 “就是让日本银行总裁下台,也应该下调央行贴现率”的发言,就非常有名。

实际上,从下调央行贴现率的具体做法上,可以看出日银金融宽松政策的实施非常缓慢,但是和今天被称为“政策性利率”的“隔夜拆借短期利率”的举动相比,当时日银下调利率的动作还是相当快的。尽管如此,日银的金融宽松政策对于金融机关的经营和经济整体的好转都未能产生多少效果。笔者现时认为,其原因是直到泡沫崩溃前不久,日银都在伺机“戳破泡沫”,将“隔夜拆借短期利率”提升到了一个过度的高水准上。所以说,不论怎样快速下调利率,也没能引导短期利率降低到可以刺激投资的低水平上。

总之,阪神大地震发生前的日本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其结果导致了整个日本闲置资本设备的存在,这一点在观察阪神大地震之后的经济动向上非常重要。其理由是:即便投入更多劳动的“替代生产”方式是可能的,在资本设备顺利运转的正常经济状况下,一旦资本设备遭到震灾损坏,还是会影响到生产能力,成为该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降低的主要原因。

启动闲置的资本

但是,在1995年初期,整个日本经济中存在着相当规模的闲置资本设备。那么,完全有可能通过启动这些闲置的资本设备,弥补在神户地震中失去的部分生产力。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在当时那种泡沫崩溃后停滞不前的日本经济中,启动闲置的资本设备,具有一种更为积极的效果。

毕竟存在闲置资本设备这一状态本身,就构成了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必定是先有活跃的投资方有可能取得增长。面对设备过剩的状态,企业对引发进一步增加过剩设备的投资,会变得踌躇不前。不仅仅如此,在设备过剩状态下,企业为了尽可能多地运转设备,强行生产作业,并试图 “抛售” 产品。其结果,是造成物价上的 “通货紧缩”倾向。而在商品价格持续下降的通缩经济中,企业即便投资,也会因为怀疑能否靠销售回收投资成本,从而对投资产生一种观望的倾向。1995年初的日本经济,就是陷入了这种意想不到的长期停滞状态之中。

阪神大地震使神户资本设备遭受破坏,与此同时,其他地区资本设备的高运转率上升这一状态,使上述投资环境为之一变。以这场地震为契机,企业在投资上变得积极起来。

企业投资变得活跃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为修复被破坏的神户资本设备的投资非常积极。如前所述,企业这时不是将资本设备恢复原状,而是更愿意引进最新式的资本设备。因此,还出现了生产能力反而比震前更高的情形。第二,因为整个日本的资本设备运转率都提高了,企业对进行新的投资变得更为积极。这是由于原本成为新投资最大障碍的“过剩设备”这一问题得到缓解而出现的新进展。

不难想象,上述两项投资的扩大,是发生神户地震的1995年日本经济泡沫崩溃之后实现最大经济增长率的原因。霍里奇教授在其论文中认为,1992年开始推行的日银的金融宽松政策,在时间滞后的这个时候发挥出了效果。

也就是説,为下调短期利率,日本银行创造出了从市场上买入证券、使资金(现金)在市场充分流通的局面。不过,在市场资金充裕的状态中,如果企业方面没有利用这些充裕的资金扩大投资的意愿,那么这种金融宽松政策仍然谈不上具有促进投资、活跃经济的效果。截至到1995年初,背负着大规模过剩设备的企业,可以说的确是缺乏利用这笔丰厚资金的意愿。

然而,神户地震成为一个转机,如前所述,企业的投资热情高涨起来,在市场上流通的充裕的资金,为企业筹措投资资金发挥出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企业方面才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投资。

核电站事故与电力不足属于人祸

至此可以看出,在刺激震后重建投资这一点上,地震未必对经济构成沉重的打击。按照这个思路,东日本大地震究竟能够给日本经济带来活力吗?很遗憾,我们不能作如此乐观的预测。因为这次地震,问题并不只在于遭遇到了海啸天灾,还伴随着人为祸害(核电站事故和电力不足)。当初,东京电力公司称,该公司管片内的电力缺口在夏季高峰期为25%,但预计可望控制在15%的水平。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计算,2%的经济增长将增加1%的电力消费。这样的话,夏季东日本地区的生产将出现30%左右的经济下滑压力。因为当地居民对核电站的强烈排斥,今后,停堆将会继续下去。另外,其他电力公司管片内的电力缺口也出现扩大趋向。

这样一来,为了促进灾区重建投资,扩大电力供应成为近期内的当务之急。这与日本战败后最初的课题是扩大煤炭供应能力相类似。如果说相类似,实际上日本败战之后第二阶段的课题也与今天相似。即应该举国上下、官民一致,尽全力提高出口能力。作为客观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次的事故,中止了推进核电站发展的事业。不过,用清洁能源替代核能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其结果将是增加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然而现在,由于在中东展开的民主革命和福岛核电站事故,可以预计,今后化石燃料的价格将会暴涨。

推进至关重要的FTA

长年一直垄断石油支配权的中东王族和独裁者们,利用石油获得财富,并投资购买发达国家的企业股份,用以确保石油枯渇后仍然得以享受富裕的生活,这种经济构造一直维持至今。由此发达国家与产油国之间构筑起共存共荣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因民主革命而不得不一时被改变。世界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这样的国家,今后也一定会提高原油价格、将其收入施惠于国民,以此力图避免急剧的政治变化吧。另一方面,福岛核电站事故增强了发达国家对核电的抵触与反感,这在德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7座核电站机组现已停堆。美国似也有重新审定核电站计划的动向。从结果来看,整个世界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将更为增强。

即使能源价格高涨,日本如果能够提高出口能力,就可以进口足以支撑经济增长的资源。但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进口资源的财力就会受到限制,限量供电在今后就会形成一种常态了。

当今的日本政府为了应对紧急事态以及统一在核电站问题上发生分化的舆论而煞费苦心。但是作为长期课题,今后最为重要的,是大力推进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TA)。

(原文日文)

东日本大地震 竹森俊平 阪神淡路大地震 关东大地震 日本银行 泡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