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后理想家庭典范”的皇室和衰退的日本家庭
社会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家庭社会学的人,不知不觉间我也会以家庭社会学者的眼光去看天皇一家。今年8月天皇表明了生前退位的意愿,之前还曾表示过葬礼和陵墓从简的意愿,这一切我们都可以看作是为我们树立的一个榜样,是少子老龄化进程中日本家庭形态的预演。
明治时代以后,天皇一家的生活方式,为日本的家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对天皇所代表的日本家庭的演变及未来形态做一考察。
皇族,近亲结婚普遍
让我们从大约1400年前,天皇开始掌权的时代(6~7世纪的飞鸟时代)谈起。那时当然是一夫多妻制,皇族和贵族间近亲结婚非常普遍。天武天皇的妻子是他的哥哥天智天皇的女儿们,也就是他的侄女,其中一人后即位成为女天皇,也就是持统天皇。持统天皇的儿子草壁皇子,与天智天皇的一个女儿(后来的元明天皇),即自己的姨母结婚。当时,甚至是异母的兄妹或姐弟之间也可以通婚。现在,虽然禁止与兄弟姐妹或叔父(舅父)、姑母(姨母)结婚,但允许堂(表)兄弟姐妹间通婚,则可看作是当时习俗的残留。
从那时起至平安时代(12世纪),皇族或贵族间盛行“访妻婚”。夫妇别居,妻子住在娘家,男方往来于妻子(们)的家庭,子女出生后也在女方家抚养。如果是一夫多妻,丈夫则依次前往各个妻子的家中。等到男方地位提高,有能力自立门户时,再接妻子(包括多名妻子的情况)孩子来同住。这种习俗,在11世纪紫部式笔下的《源氏物语》中有详尽描述。
百姓,婚姻形式灵活多样
镰仓时代以后,贵族势力衰退,武士(军人)开始执掌政权,“访妻婚”风俗成为过去,“嫁娶婚”,即女性一经结婚便入夫家生活的婚姻形式开始普及。这就是日本的直系家庭——“家”的起源。据说它是受中国儒教的影响,并且在家庭构成上,不拘泥于血缘,男方可以倒插门,若家中无子,夫妻也可以收养养子继承家业。此外,与欧美不同的是,离婚也受到认可。
与武士和贵族不同,一般认为,平民百姓的家庭和婚姻形式更是灵活多样。江户时代,东北地区农村的离婚率约为50%,与现在的欧美一样高;西南地区有“试婚”的做法,女性试验性地进入男方家中,若与男方的家风格格不入,则不结婚,再去寻找其他结婚对象;在鹿儿岛地区还实行隐居制,子女一经结婚,父母便隐居起来另建家庭。鹿儿岛县至今小家庭比例高,这正是受到传统的隐居制的影响。另外,不少地方的百姓间有一种以性交为目的半夜暗访他人睡处的习俗,称为“夜这”;也有地区可自由享受婚前的男女关系等。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家庭的习俗因时代、阶层和地区的不同而形式多样,很难认为哪一个家庭形态可代表日本的传统家庭。
明治维新与“家庭”制度的确立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现代化之路。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探索适合现代日本的理想家庭形式。在此过程中,天皇一家的生活方式被推到了前台。明治天皇开始剪短发,穿西装外出。还有传说称,当时的皇后很不喜欢穿洋装。总之,天皇衣食住的形式成为人们效仿的样板。
此后,在1898年制定民法之际,围绕着日本的家庭形式展开了大规模的讨论。该法从基本层面看,是以江户时代武士家庭为模式而建立的,“家长”的权力强大,财产处置及子女结婚、离婚等事宜均被视为家长的权限。媳妇经常由于家庭的需要而被迫单方面离婚。但同时也接受了部分基于基督教教义的欧美现代文化要求。江户时代以前,日本社会承认一夫多妻制,而基督教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原则上禁止离婚。另外,日本此前与中国和韩国一样,习惯上夫妻采用不同姓氏,而欧美规定夫妻必须同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妥协的产物,民法在规定庶出子女可继承家业的同时,仿效欧美,规定夫妻必须同姓。
皇太子一家,战后的家庭典范
随着1945年日本的战败,大日本帝国的价值观由此丧失,重新成为日本人心灵寄托的是“丰富的家庭生活”。此时的家庭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而是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在家专心于操持家务和育儿,夫妻共同建构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当时的欧美国家,这是最为普通的家庭形式。我们姑且将其称为“战后的家庭模式”。而这种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的典范之一,便是皇太子新组建的家庭。
1959年,当时的皇太子(现明仁天皇)与正田美智子(现皇后)结婚,翌年他们的长子德仁亲王(现皇太子)出生,建起了自己的家庭。这正是当时欧美常见的“小家庭” 。
当时,绝大多数人还都以相亲方式结婚(据《2015年出生动向基本调查》,1957年,相亲结婚占54.0%,恋爱结婚占36.2%)。恋爱结婚的比例超过相亲结婚是在1965年左右。当年皇太子的婚姻被称为“网球场之恋”,突出强调了他们是自由恋爱结婚这一点。二人在轻井泽的网球场相识,相互爱慕并选择对方作为终身伴侣。于是,自由恋爱结婚成为民众的向往。皇族也在爱情的基础上选择自由恋爱结婚,这样的报道给希望恋爱的年轻人以莫大的勇气。
美智子妃,“全职太太”心中的榜样
比恋爱结婚更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皇太子夫妇(当时)决定亲自抚育子女长大。孩子出生前,当时的皇太子就表示“希望将孩子亲自抚养到高中毕业”(1959年12月23日的《每日新闻》)。
二战前,上流社会(不仅皇室和贵族,还包括企业经营者、地主和富商)家中普遍都有佣人。孩子通常是由乳母和佣人抚养长大的,直至50年代仍是如此。父母亲自照料和教育孩子是贫苦百姓的习惯。现在的天皇陛下也是由乳母和保育人员带大的。因此,据说当年香淳皇后就对皇太子夫妇亲自抚养子女的做法表示了反对。
而且当时还留下了美智子妃系着围裙在厨房亲自为孩子制作断乳食品(?)的照片。由此可见,满怀对家人的爱意,承担起家务重任的“全职太太”,已成为新的家庭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而在二战前,皇族成员亲自下厨房做菜是不可想象的。
事实上,二战后妻子是“全职太太”的家庭越来越多。战前的普通百姓大部分都是农民,从事个体经营,女性也要外出干农活儿,从事生产活动;而上流阶层的女性不仅不劳动,就连家务和育儿也交给佣人去做。战后,工业化进程加快,在企业工作的男性越来越多,专门负责家务和育儿的全职太太也随之迅速增加,并于1975年前后达到高峰。美智子妃成为这个时代新女性的榜样。
对于皇室的情况,除公务外,媒体还常常报道皇太子一家娱乐休闲的场景。在二战前的上流家庭中,丈夫、妻子和子女一般都是分别外出游玩的,皇太子一家由此还展示了“家庭休闲”的模式。
没有家庭模式的时代与天皇一家
当今日本,较之于家庭的多样化和家庭解体,更令人关注的是家庭正在走向衰退。“男主外,女主内”的战后家庭模式根深蒂固,依然令很多年轻人视为理想;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欧美那样的“双职工”家庭模式。而更值得注目的,是我所说的“与父母同居的单身”,即那些希望结婚却无法结婚的人在不断增加。
从当今年轻一代的皇族身上,我们似乎已不再能看到新的家庭典范模式了。恋爱结婚已成为理所当然之事,文仁王子(天皇次子——译注)与学生时代交往的女友终成正果时,很少有人感到震惊。当皇太子与自己选择的外交官小和田雅子结婚时,我曾表示,希望皇太子夫妻树立在事业上也比翼齐飞的形象,向国人展现出一个“新型家庭模式”。
然而,现实是成就这样的理想模式困难重重,让人觉得受到过分关注,反倒成了负担。或许这个事例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人们,夫妻二人共同活跃于社会,不仅对于普通家庭,即便是对于皇太子一家也是非常困难的。要向众人提供某种理想的家庭模式,这在当今时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表明对“终活”的意愿
在这一背景下,此次天皇陛下表明的生前退位以及在2013年表明的陵墓从简的意愿,恐怕都会成为今后老年一代的典范。
就陵墓而言,天皇家没有祖祖辈辈固定的陵墓(德川将军祖祖辈辈的陵墓也不存在)。天皇的陵墓,包括仁德天皇的大型陵墓在内,基本上都是个人陵墓。其中也包括天武天皇和持统天皇合葬的夫妻陵(当然,天武天皇的其他妃子是另外埋葬的),这在今天看来算是近代式的陵墓了。
由长子继承并供奉祖先的“家族墓地”的普及,是在明治时代以后。子嗣繁多的时代姑且不论,在未婚人数增加的现代,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很难守护祖祖辈辈的墓地。在这种情况下,天皇率先提出陵墓从简,我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最近经常听到的一个词,不是笔者创造的“婚活(结婚活动)”,而是“终活(临终活动)”,也就是自己为自己的后事做好安排的种种活动。什么都不去准备,自己死后总会有人操办,这在多子多女的过去可以行得通;但如今,生前就为自己安排好后事的人越来越多,这样,即便没有子女也无妨,有子女也可以尽量不给他们增添负担。
明仁天皇的退位意愿是否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终活”——对后事的安排呢?当意识到自己所剩时间有限之时,他在努力思考身后如何尽量减轻国民的负担,此举更加深了我们对天皇的尊敬之情。
(写于2016年10月3日)
标题图片:天皇、皇后及皇太子、秋筱宫一家参观改建后的迎宾馆“朝日间”(2010年5月30日,摄于东京元赤坂,时事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