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罢赛过去十年有余,职业棒球“改革”有否进展?

财经 社会

当年,因大阪近铁野牛队与欧力士蓝浪队的合并计划而引发的史上首次坚决罢赛行动,为职业棒球重组带来巨大震撼。这个问题如今已过去十年有余,笔者将在本文中分析探讨日本职业棒球的“改革”之路。

2004年的球坛:重组问题、丑闻、经营亏损

11年前的2004年,职业棒球界种种问题层出不穷。

以近铁球队与欧力士球队的合并为契机,一些球队开始策动建立由10支球队组成的“单一联盟制”;而由职业棒球运动员组成的“选手会”则反对这种计划,主张“维持两个联盟12支球队制度”,并为此果敢地决定实施职业棒球史上首次罢赛行动。

后来,东北乐天金鹰队获准新加入联盟,这个问题以选手会(和众多粉丝)所希望的形式得到解决。然而问题远不止于此。当时,选拔职棒运动员时,存在“自由获得选手名额”制度,巨人、阪神、横滨(现在的DeNA)等三支球队在选拔开始之前,就以“营养费”的名义赠送财物给意中的候选球员。此事曝光,三支球队的老板和球队社长纷纷辞职。

另外,西武铁道集团公司的违规会计丑闻曝光,西武球队老板辞职;大荣总公司因经营亏损,将所属球队福冈大荣鹰队卖给了软银……,一系列事件震撼了职业棒球界。为此,职业棒球机构(NPB)与选手会成立了“职业棒球结构改革协议会”,开始着手推进职业棒球界的“改革”工作。

举办交流赛,太平洋联盟吸引关注

整整十年过去了,“改革”进展如何呢?

从粉丝的角度来看,最具体的改革,就是中央联盟与太平洋联盟开始举行交流赛。之前,中央联盟因巨人队的超高人气为观众熟知,但通过交流赛,太平洋联盟各支球队也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而且,大本营遍布札幌、仙台、千叶、福冈等全国各地的太平洋联盟的球队,以主场所在地为中心积极展开了各种经营活动,再加上太平洋联盟获得了达比修有、大谷翔平(日本火腿斗士队)等表现出色的人气球员,这些因素都显著缩小了两个联盟之间的人气差距。

另外,选手会于2004年还向职业棒球机构提出了以下六点要求:

  • 采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实行的Luxury Tax制度(奢侈税,运动员全年总收入超过规定数额时,将从球队征收“税金”,分配给经营基础薄弱的球队)
  • 放宽针对高年薪球员的年薪减额限制
  • 职业棒球运动员选拔制度,采用完全waiver方式(*1)
  • 废除自由球员转会补偿金
  • 重新研究新成立球队的加盟费(60亿日元)和接受其他球队转让时的加盟费(30亿日元)
  • 由职业棒球机构最高负责人统一管理电视播出权

(*1) ^ 一种球员选拔制度。按每个赛季结束后各队的名次,从位列最后一名的球队开始,依次提名本队希望获得的候补球员——译注。

球员选拔方式等制度的“改革”

在这一过程中,粉丝们关注度较高的是第三项,即球员选拔制度的“改革”。由此产生了现今的职业棒球选拔制度:第一轮,由各球队提名希望获得的球员,遇到多个球队提名同一候选人时,以抽签方式决定;第二轮以后,采用(非完全)waiver方式,即按两个联盟在赛季期间举行的交流赛战绩,从排名最低的球队开始依次提名本队希望获得的候选球员。

这种方式可谓是极具合理性的“改革”。采用完全waiver方式,那么我们无法否定这样一种可能性:当遇到过去那种象江川卓投手一样实力强劲甚至被称作“怪物”的业余球员时(不远的将来,清宫或许会成为这样的例子?),有的球队就会在赛季最后阶段,故意输掉比赛,变成最后一名,以求在选秀中获得“最优先指名权”。为避免这种荒诞事态的发生,仅在第一轮选拔中对多个球队指名的同一候选球员,采用抽签方式处理,这样做或许可谓是合理的“改革”。

针对选手会的其他要求,除了①的引入奢侈税和⑥的电视播出权统一管理问题外,可以说职业棒球机构和选手会双方,都在做出了让对方基本满意的让步之基础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职业棒球重组问题及之后的动向

2004年6月 大阪近铁野牛队转让给欧力士的计划公开化
活力门申请收购近铁球队。近铁、欧力士两支球队表示拒绝
7月 部分球队老板开始讨论“由10支球队组成单一联盟”的方案
8月 两支球队签订合并基本协议书
股东和职业棒球选手会闹上法庭,要求阻止合并
9月 球队老板会议同意两支球队合并。队名改为“欧力士野牛队”。
要求冻结合并的选手会与球队、职业棒球机构展开集体谈判
18日、19日的常规赛罢赛
乐天表明将提出新球队的加盟申请
11月 乐天的加盟正式获批。“东北乐天金鹰队”成立。
2005年 首次组织进行两个联盟的交流赛
首次举办亚洲系列赛。日本代表队千叶罗德队赢得冠军
独立联盟“四国岛联盟”成立
2006年 世界棒球经典赛(WBC)中,由职业运动员组成的日本代表队赢得冠军
2007年 引入季后赛(Climax Series)
2009年 日本代表队实现世界棒球经典赛两连冠
2011年 决定常设日本代表队(*2)(简称侍JAPAN)

(nippon.com编辑部制作)

(*2) ^ 代表日本出赛的棒球国家代表队,由职业棒球选手组成——译注。

蝉联世界棒球经典赛冠军,遏制了棒球人气的低落势头

过去,日本职棒球队中,只有读卖巨人队一支球队,可以凭借极高人气动用因此而带来的充裕资金,所以奢侈税问题会成为重要议题。但近年来出现了像乐天(东北)、软银(九州)那样,受到主场所在地粉丝热情支持的球队,它们的母公司可以动用堪与巨人队匹敌甚至更大规模的资金,所以以往作为“反巨人联盟”而主张引入奢侈税制度的势力逐渐减弱了。

就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来说,以纽约、旧金山、芝加哥那样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为大本营的球队,和堪萨斯市、坦帕湾等人口稀少的地区的球队相比,从市场上看,无论如何都会拉开很大的差距,这也成为了采用奢侈税制度的根据。但考虑到日本国土面积小,交通网络发达的因素,不得不说引入奢侈税制度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综上所述,纵观近年来的日本职业棒球,我们可以发现,2011年发生了被称为“清武之乱”的巨人队内部纠纷,2013年又曝出了“飞球(回弹系数超出规定范围,飞行距离显著增加的球——译注)问题”,等等,有损于粉丝信任的事件频出,但由于在世界棒球经典赛中连续两届夺冠(2006和2009年),所以2004年的“大动荡”之后,“运营”看似还是比较平稳的。

观众人数增加,但“发展”前景仍不明朗

但是,能否将这种状态称为“日本职业棒球的发展”,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所谓“日本职业棒球的发展”,应该是指怎样的状态呢?职业棒球机构的最高负责人、球队老板等球界人士中,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我是1974年开始从事职业棒球采访报道工作的,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将国家联盟和美国联盟各12支球队共24支球队分成了东西区各六支球队,展开锦标赛和世界系列大赛。现在,球队数量增加了六个,共有30支球队,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进行比赛。

纽约洋基队的田中将大在全力投球。田中2013年以24胜无败战绩,为乐天队赢得联盟冠军做出贡献,次年转会到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纽约洋基队 2015年9月8日于美国纽约(图片提供:时事通讯社)

而日本的职业棒球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混乱时期出现过球队数量略微增加的现象,但1958年以来,近60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中央联盟和太平洋联盟各六支球队共12支球队的体制。

追溯同一时代的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当时国家联盟和美国联盟各有八支球队,共16支球队。在这个基础上,球队数量几乎翻了一倍。国外(加拿大)也诞生了大联盟球队,而小联盟(Minor league)还发展到中南美地区。球员除了中南美以外,还有不少是来自欧洲和亚洲的。

如果将美国棒球的这种变化称为“发展”,那么日本职业棒球的状态或许就应该叫做“停滞”了。无论观众数量增加了多少——1958年时,中央联盟约530万观众,太平洋联盟约360万观众,合计约900万人,而现在达到了约2300万人,而且如果考虑到过去的宣传存在相当大的水分,那么可以说观众数量是原来的四倍以上——,考虑到最近十年的触顶状态,似已不可能指望观众人数继续增加了。

日本的职业棒球是“母公司的私有物”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日本职业棒球相关人员是否在思考(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那样的)“发展”问题。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将棒球视为一门生意,力图通过棒球在全世界的“发展”来扩大收益。可是,日本的职业棒球是母公司的私有物,一直被用于母公司企业的宣传、形象战略、促销活动。因此,日本职业棒球向韩国、台湾、中国、澳大利亚等地“发展”的必要性(现在)没有得到认同;而且,正由于创建了现在的职业棒球组织,并一直掌握着领导权的企业是读卖新闻社集团这样的大众传媒企业,所以只能认为将职业棒球“发展”到非日语地区是没有必要的了。

另外,除了读卖新闻外,朝日新闻控制着高中棒球,每日新闻控制着企业队业余棒球,整个日本棒球界被大众传媒公司掌握,结果,由于过度追求自己公司的利益,体育报道中没有人会去讨论日本的棒球应该怎样,日本的职业棒球(还有高中棒球和企业队棒球)始终都被用作母公司(和学校)的牟利工具。

这样就陷入了众多优秀运动员被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挖走的窘境。话虽如此,在本赛季中,太平洋联盟还是创造了该联盟历史上的观众人数新纪录,中央联盟的实际观众人数,也创下了200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然而,职业棒球如此空前的盛况,如何继续朝向未来去“发展”呢?这个问题我们并未听到有人提起。那么,2004年的“大动荡”和“改革”到底是什么呢?

日本棒球应该是怎样的?又应该如何“改革”?

或许只有当大众传媒企业撒手棒球事业,专注于新闻报道之时,答案才会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标题图片:夺得日本系列赛冠军后,软银队球员面向看台观众振臂欢呼。2015年10月29日于神宫球场(图片提供:时事通讯社)

职业棒球 重组问题 单一联盟制 新加入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 交流赛 选拔制度 自由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