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京国际电影节,看日本电影的成功模式
社会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在日本每年秋天举办的东京国际电影节(TIFF)上,日本的电影工作者以及世界各国的电影导演、专家等重量级人物济济一堂。这个电影节是日本最重要的国际性电影节(是日本唯一一个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公认的电影节),在整个亚洲也是屈指可数的电影节。它创办于1985年,在竞赛单元中首获大奖的,是相米慎二导演执导的《台风俱乐部》。之后,田壮壮导演的《蓝风筝》(1993年制作)、亚历桑德罗•阿曼巴导演的《睁开双眼》(1997年制作)、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导演的《爱情是狗娘》(2000年制作)等,令人瞩目的导演的作品,尽管风格大相迥异,都相继获得最优秀奖,充分显示出评审标准之高。
电影节上各种奖项的结果大致都不出所料,而幕后的轶事插曲往往才是最有趣的。比如其中一些作品虽然没有带来较好的商业收益,但无疑是非常吸引人的作品;有些导演、原作者、编剧和演员,为了介绍自己的作品而专程前来;另外,你还能听到有些人在会场附近满腔热情地讲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等,非常有趣。
和其他国家相比,去影院看电影的日本人大概属于很少的一类。这是因为日本人平时太忙,常常工作到很晚,无法去影院;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电影票太贵。人们不想白白浪费2个小时的时间,更不想觉得自己被骗了2000日元,所以观众的眼光相当挑剔。
不过有趣的是,我发现日本人在某种意义上也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国民十分相似。概括来说,就是喜欢看简明易懂的电影,对影片质量也不大苛求。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和美国对“简明易懂”的解释是不同的。
日本人喜好日常生活中的故事
在美国,电影界或翻拍爱情喜剧片、超级英雄片和恐怖片,或不断重复固定的形式和规则,乐此不疲,以此赚取巨额的票房收入。而日本的电影界,虽然自己承认在作品的质量和深度上和美国电影有所不同,但最终还是采取了和美国一样的战略,追求受大众欢迎类型的电影并最大限度利用“原作”,使观众易于接受。
最大的特征,就是近90%的电影作品都改编自小说、漫画等。即便是奇幻片、科幻片,作品所表现的世界观、出场人物的本质等,日本特色也不可或缺。对于电影的内容,要让观众更易于接受,那么最好的方法,自然就是把那些已经通过其他形式为人熟知而喜爱的作品改编后搬上银幕了。
大获成功的电影《入殓师》(2008年),虽然在片头字幕中没有交代,但据说也是根据《入殓师日记》改编的。日本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改编”模式,所以,当某本小说一旦畅销,人们就开始关心起它何时会被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了。
另一种方法就是翻拍。虽然不如美国那么频繁,但是却更加大胆。只要想想山田洋次就足够了,这位导演几乎执导了系列电影《寅次郎的故事》的所有作品。他还制作了电影《东京家族》,这部作品完全就是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东京物语》的翻版。作品本身十分有趣,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不过,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斯皮尔伯格翻拍《公民凯恩》,世界各国的评论家们会答应吗?
亚洲电影能否为濒临危机的电影产业带来希望?
即使在全球电影产业呈现出衰退迹象之中,日本仍拍摄了许多有趣的电影。这些年来,亚洲其他地区也同样制作了一些值得世界赞赏的前卫派电影。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作品没有吸引评论家们的目光,只是源于影片制作者和评论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而非作品本身缺乏内在的艺术价值。
比如冲田修一的作品,实际上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关注。该导演在2009年拍摄的《南极料理人》(这部作品也是改编自西村淳的随笔),令观众捧腹大笑;2011年又凭借一部描写去山村拍摄活死人电影的摄制组的故事《啄木鸟和雨》而再度走红。这部电影作品是导演的原创,获得了2011年第24届东京国际影展的评委特别奖。
东京国际电影节,提供给人们一个无与伦比的机会,让你可以全面欣赏到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精彩作品,并且毋庸置疑,这些电影会在周末的夜晚撩拨起你心中无尽的想象力。
(2013年10月17日,原文西班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