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隅良典:获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学 技术-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评奖会决定,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大隅良典 (71岁),以表彰他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该评选会对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研究证实一旦自噬机制失常,就会引发各种老化病症、糖尿病以及癌症等,新疗法的开发研究正在推进当中”;认为大隅良典“将该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隅良典是第25位获得诺奖的日本人(含外籍)。继2014年物理学奖(研发出蓝色发光二极管的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研发治疗寄生虫感染症药物的大村智)、物理学奖(发现基本粒子中微子震荡的梶田隆章)之后,日本人连续3年获得诺奖。
在酵母实验中发现“自噬基因”
构成生物机体的细胞,天天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自噬是细胞内部的机理,它在降解回收非必需物质的同时维持生命活动。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就已观察到并提出了“细胞自噬”,但对细胞“自己吃掉自己”的过程则不甚了了。
1988年大隅良典任东京大学副教授时做了一个实验,将酵母置于营养不足的饥饿状态,并观察其变化经过。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在细胞质的泡状结构“液泡”中发生的自噬过程。此后,他将即使处于饥饿状态也不发生自噬的酵母与正常酵母进行比较,终于在1993年发现了自噬的关键基因。
大隅良典1945年出生于福冈县,1974年获东京大学理学博士。曾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担任研究员,1988年任东京大学教养系副教授。后在基础生物学研究所(爱知县)、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等任教授。2014年成为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
大隅良典迄今已荣获包括盖尔德纳国际奖(2015年)在内的多项国内外奖项。10月3日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后,大隅良典在东京工业大学的记者会上表露了喜悦之情:“虽然获奖不少,但我觉得诺奖的份量更重”,“我感到无比的荣幸的,是能在基础研究上获奖。”日本的诺奖得主达25人
加上此次获奖,从汤川秀树(1949年物理学奖)开始,日本的诺奖得主总数达到了25人(含外籍)。其中,物理学奖11人,化学奖7人,生理学或医学奖4人,文学奖2人,和平奖1人。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览
获奖年份 | 奖项 | 姓名 | 业绩 |
---|---|---|---|
2015 | 物理学奖 | 梶田隆章 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所长 | 发现了中微子震荡现象,证实了中微子的质量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大村智 北里大学特別名誉教授 | 发现了阿维菌素,在治疗寄生虫感染症的药物开发上做出杰出贡献 | |
2014 | 物理学奖 | 赤崎勇 名城大学教授、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 | 开发出蓝色发光二极管(LED) |
天野浩 名古屋大学教授 | 同上 | ||
中村修二(美籍)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 同上 | ||
2012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山中伸弥 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所长、教授(获奖时) | 研发出能够成为各种组织细胞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 |
2010 | 化学奖 | 根岸英一 美国普渡大学特别教授(获奖时) | 成功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 |
鈴木章 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获奖时) | 同上 | ||
2008 | 物理学奖 | 南部阳一郎(美籍) 美国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 | 发现“次原子物理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 |
小林诚 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名誉教授(获奖时) | 提出“小林-益川理论”,从理论上解释“CP对称性破缺”现象 | ||
益川敏英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获奖时) | 同上 | ||
化学奖 | 下村脩 美国波士顿大学名誉教授(获奖时) | 发现和开发“绿色荧光蛋白(GFP)” | |
2002 | 化学奖 | 田中耕一 岛津制作所研究员(获奖时) | 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 |
物理学奖 | 小柴昌俊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获奖时) | 使用建于岐阜县的基本粒子探测器“神冈探测器”,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中微子 | |
2001 | 化学奖 | 野依良治 名古屋大学理学系教授(获奖时) | 钌络合物催化剂的不对称合成研究 |
2000 | 化学奖 | 白川英树 筑波大学名誉教授(获奖时) | 发现了塑料、聚乙炔导体 |
1994 | 文学奖 | 大江健三郎 作家 | 通过《个人的体验》(1964)等作品,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
1987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利根川进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获奖时) | 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 |
1981 | 化学奖 | 福井谦一 京都大学工学系教授(获奖时) | 提出了有关化学反应和分子的电子状态的“直观化的前线轨道理论” |
1974 | 平和奖 | 佐藤荣作 原首相 | 提唱“非核三原则”,有助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稳定 |
1973 | 物理学奖 | 江崎玲于奈 美国IBM公司Thomas J.Watson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获奖时) | 发现半导体中电子的量子穿隧效应 |
1968 | 文学奖 | 川端康成 作家 | 通过代表作《伊豆的舞女》(1927)和《雪国》(1938~1937),以非凡的敏锐,细腻地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 |
1965 | 物理学奖 | 朝永振一郎 东京教育大学教授(获奖时) | 认为超多时理论可以有效解决氢原子光谱的观测数据与预测值之间的偏差,并以此进一步发展和完成了“重整化理论” |
1949 | 物理学奖 | 汤川秀树 京都大学理学系教授(获奖时) | 从理论上预言了连接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粒子——“介子”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