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區傳媒的戰鬥“讓災區訊息傳到東京,傳向世界”【Part 2】
社會 生活-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福島民報社 編輯局報道部部長 早川正也:
1984年入社。曾擔任社會部、機動部隊、縣政方面的首席記者及報道主任,歷任磐城分社報道部部長、編輯局社會部會長等職,從2011年起擔任現職。
福島民友新聞社 編輯局統括部部長 瀨戶榮治:
1983年入社。曾先後供職於縣北分社、浪江支局(支局長)、總社報道部、若松分社報道部(部長),從2009年起擔任現職。
福島電視台FTV 報道部部長 後藤義典:
1988年入台。歷任社會部記者、郡山分社報道部記者、縣政記者、報道主任等職,從2009年起擔任現職。
福島中央電視台FCT 福島報道部縣政主管 村上雅信:
2000年入台。曾先後供職於總社報道部、事業部、東京分社事業部,從2008年起調入福島分社福島報道部工作。
福島放送KFB 報道製作部部長 早川源一:
1984年入台。歷任縣政記者、社會部首席記者、報道主任等職,從2008年起擔任現職。
福島U電視台TUF 報道記者兼主任 高野浩司:
2005年入台。曾先後供職於報道製作局報道部、郡山分社報道部,從2008年起又調入報道製作局報道部工作。
主持人 Nippon Communications Foundation代表理事 原野城治
如何對抗福島遭受的區別對待,這是第二年的課題
原野 社會上,人們一般都會用3.11來指代這次地震,而我聽說,福島民眾更在意3.14這個日子。
FTV 後藤 相對於3.11的地震,3.12、3.14的氫氣爆炸和被認為輻射塵擴散量最大的3.15,給縣民們帶來的衝擊更為強烈。我們公司所屬單位大多在福島市或郡山市設有總部,而福島市在整個縣內都算得上是輻射較嚴重的地區。我們同時也是本地的居民,雖說還談不上受害者意識,但都具有強烈的當事人意識。如果我們在報道中介紹大多數福島縣民過著正常的生活,外縣民眾就會解讀為“你們是想說福島是安全的嗎?”我認為,如何與這種氛圍作鬥爭,正是第二年的課題。
民報 早川 地震發生後不久,我曾與總社位於廣島的中國新聞社的同事進行過交流,他表示,福島的報社與他們有著相同之處。他說,戰後,中國新聞社背負著“原子彈”這個沉重的主題,而現在福島也背負著“核電廠事故”,這是再過50年甚至100年也無法逃避的主題。確實如此,這次核電廠事故規模之大,在全世界也可謂是絕無僅有,而且,目前對低劑量長期輻射可能帶來的健康影響也尚未得出科學的論斷。我認為決不能讓人們淡忘這些問題,必須下定決心,堅持進行採訪和報道。前些日子,我又和熊本的一家報社的同事進行了溝通,據說在發生過水俁病的水俁地區,除了健康問題外,還出現了各種社會問題。我有這樣一種感覺:有著相似經歷的地方報紙及地方民眾,比東京的各大傳媒出乎意料地更能理解我們的想法。
KFB 早川 這一年來,我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捕捉現象上,作為本地的電視台,未能發布足夠多的訊息,以滿足受到核電廠事故影響的人們以及福島縣民們的需求。在面對這一問題時,我們是在苦惱中努力去進行報道的。這是一個必須這樣苦惱、學習、再苦惱,然後不斷報道下去的問題。從福島縣民的角度來看,有一種彷如有一種前進一步就會後退200步似的感覺。我認為,本地的電視台必須要去認真面對,即使沒有做好也要勇往直前地去面對。
“希望人們了解這裡有‘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
TUF 高野 我希望外縣以及國外的人們務必要了解一點,那就是在福島縣,人們也理所當然地在生活,新的生命也理所當然地在誕生。這種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在新聞報道中總是很少出現。現實中存在著一種詭異的氣氛,即新聞必報與流言有關的事態,這種必須播報的新聞類型似乎已經深入人心。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像地震發生之前那樣報道人們的日常生活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可能算是一個課題。
原野 地震發生後,前線的年輕記者大概相當不安吧?有人感到擔憂,有人在災難中失去了親人,還有人不得不放下孩子去工作,我想許多記者都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不知各位的情況如何。
KFB早川 當時可以說是沒有餘力想為自己要做報道而煩惱,或者說是除去採訪,別無選擇。
民報 早川 有些記者的老家被劃入避難區,父母都過著避難生活。包括輻射問題在內,不少記者都是帶著各種苦惱堅持工作。
民友 瀨戶 我們社裏有一名記者不幸犧牲了。當時他去採訪,沒想到就那樣被海嘯吞噬,被發現時,已是1個月之後了。那是一名年富力強的記者,所以我想與他同輩的記者們一定會感到某種不安。此外,儘管大家相互體諒而默不作聲,但好像海嘯發生時一片屍橫遍野的景象。看到這樣的慘狀,依然能夠若無其事的人恐怕寥寥無幾。有必要針對這個方面給予心理指導。另外,海嘯襲來時,有許多員工真的就是與海浪擦身而過,僥倖躲過一劫,我想,這種景象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一直對他們產生著心理影響。
至今仍有約200萬縣民生活在這裡。希望大家熱心關注他們。
原野 有什麼能讓人看到一線希望的故事嗎?請讓大家共同分享一下福島民眾頑強奮鬥的事蹟吧。
TUF 高野 在福島人口日漸稀少的形勢下,有些人卻從外縣移居到福島。他們自發成立了志願者組織,想為福島的重建盡一份力。實際上,這樣的人遠比想像中多,他們結成隊伍,為地區帶來活力,諸如此類的情況正不斷增多。此外,儘管醫生人數不足的問題相當突出,但在民間層面,有些醫生自發來到了福島開展醫療工作。我覺得這些事例都讓人看到了一絲光明。
FCT 村上 我自己幾乎在每天的新聞中都會加入一些能讓人看到希望的元素。採訪的主題好像都是去尋找曙光的感覺,總想去挖掘一些什麼。這些內容播出後,既有人能從中得到撫慰,也有人能因此恢復活力。但總體而言,即使看到了這樣的曙光,隨即發生的事件會令這些努力都變得前功盡棄。
民報 早川 我們民報在地震後開設了題為“福島邁向不屈的明天”特別版面,每天用一頁篇幅來介紹樂觀向前的人物和各種積極不懈的努力。民友新聞社也是這樣做的吧。
民友 瀨戶 我們開闢這種版面的意義之所在,就是想給讀者以勇往直前的動力,即始終向前邁進的意志,用大幅照片來表現奮力向前、努力拼搏的人們。但是,最初的採訪對象都是一些本來就有一技之長的人。比如,理髮師在避難地點開店營業,蕎麥麵店老闆重新開張等等。這樣有一技之長的人,無論去哪裡,都能維持生計,他們很容易重整旗鼓,所以如果光是選取這些人作報道對象,那些想工作而無能為力的人們就會憤憤不平:一味報道你們的成功經歷,對我們根本無濟於事。
KFB 早川 福島中央電視台製作的嬰兒專題節目非常棒。
寶寶的笑容成為生存的動力
原野 那個節目的具體內容是?
FCT 村上 那個節目是我最先著手策劃的,日常生活中什麼能讓人看到希望的曙光呢?我想到了嬰兒誕生的瞬間。關於如何才能在福島堅強地生活下去這一問題,我想,大家共同守護誕生在福島的孩子,那將會成為一個巨大的動力。我們這些成年人必須為孩子們創造一個環境,讓他們茁壯成長,並為自己生在福島而感到幸運。圍繞每天新生的寶寶,展示他們的笑容,促使人們樹立要為這個孩子而奮鬥的意志,這就是我的初衷。
2012年1月播出(福島中央電視台提供)
原野 各位有沒有什麼特別想對海外人士說的話呢?
FTV 後藤 首先,我想說的是,世界上隨處都存在天然輻射。儘管人們認為這是福島的“專利專賣”,但其實自然界中存在著輻射,無論在什麼地方,每天大約都會受到1微西弗左右的輻射。我們隨身都帶著輻射劑量檢測器,能夠基本準確地掌握自己受到的照射量。以我本人為例,經過種種計算後,按照4個月的平均水準來看,現在平均每天會受到3.8微西弗的輻射。但其實這當中有1微西弗左右的劑量來自自然界。話雖如此,但看起來仍存在極端化的誤解,認為只要一進入福島,輻射量就會驟升,而只要離開福島,輻射量就會降為零,我想告訴人們,這是錯誤的想法。還有一點是關於約有6萬2000人搬到外縣避難的問題。這確實是一個令人心情沉重的事實,一個很大的問題,但反過來說,195-196萬人仍住在福島。我特別希望外界了解這一點。實際上,親自到這裡來是最好的。我希望人們能來福島看看,然後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原汁原味地傳達出去,這將是最理想的。
民報 早川 由於地震和核電廠事故的影響,福島縣確實陷入了十分艱難的境地。可是,輻射塵的擴散被控制在核電廠周圍地區,大家都認為,其他地區只要推進核污染清除工作,前途將是光明的。希望外界不要給福島貼上“污染地區”“危險地區”這樣的標籤,而能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熱心關注福島民眾的努力。
東日本大地震 海嘯 銫 核電廠 福島 放射線 輻射 避難 大地震 福島民報 民報 福島民友新聞 民友 福島電視台 FTV 福島中央電視台 福島U電視台 TUF 清除污染 SPEEDI 一號機組 損失 謠傳 中國新聞社 微西弗 本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