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區重建:東日本大地震後5年

「重建安居住宅」——三陸沿海地區搬遷用地改造進程受阻

政治外交 財經

震災已過去5年,受災地區至今仍有約6萬人生活在狹窄的臨時板房內。大城市的重建工作進展得比較順利,而農漁村卻參差不一。本文主要介紹了宮城縣仙臺市和女川町的住宅情況。

開通地鐵,建設新城

仙臺市營地鐵東西線於2015年12月剛剛開通。今年2月,在地鐵東端終點荒井站的新車站內,旨在傳布東日本大地震受災和重建情況的資訊發送站「紀念交流館」竣工。地鐵是在震災發生前的2006年動工修建的,紀念館是臨時決定增設的設施,這裏展出著受災時的照片和年表板。雖然是在工作日的白天,這裏卻擠滿了當地居民和市內外的來訪賓客。

在隆冬的藍天下,從車站驅車向東行駛約4km,就到了太平洋沿岸地區的仙臺市若林區荒濱,這裏曾經遭受海嘯引發的巨大災難。曾經一望無際的田野,如今除了淹沒到2樓的荒濱小學的廢墟外,放眼望去,滿目荒涼。可以看到遠處的卡車往來穿梭為重建工程運送砂土。仙臺市內共有900多人死亡或下落不明,其中大多數是與若林區相鄰的宮城野區沿海的居民。現在,這兩區的沿海地區被指定為仙臺市的災害危險地帶,住民都被集體轉移到安全的內陸居民區,其中最主要的轉移地點便是荒井站周邊地區。

仙臺市營地鐵東西線的荒井站,從構思開始歷時20年之久,直到去年12月才開通。目前正計劃在其周邊興建再開發項目。

從荒井站步行約10分鐘,就到了荒濱地區居民棲身的臨時板房。絕大多數入住者已搬到臨近的災害公營住宅(重建住宅),或已在市政府提供的宅地上自己蓋起了獨門獨院,廣闊的停車場空空如也。人口超過100萬人的大城市仙臺,由於重建預算規模龐大,原有基礎設施也很完善,因此重建工作比其他受災地區進展迅速。市政府負責人稱,與住宅相關的重建計劃設定的期限為5年,目前基本上正在按計劃推進。

「終於從狹窄陰暗的避難所和臨時住宅搬到了自己的新家,心情可以平靜下來了」,73歲的大學公子女士說,臉上流露出終於放下心來的表情。震災發生後,她在荒井站附近的避難所和臨時住宅生活了4年半之久,2015年11月搬進了附近獨門獨院的市營重建住宅中。位於荒濱深沼沿岸的家被海嘯沖毀,她賣掉土地總算還清了房貸。現在每月的房租約為3萬日圓,靠退休金和丈夫在東京打工賺錢維持生活。

她表示:「生活非常艱苦。不過,我有很多朋友,還喜歡烹調料理和彈大正琴,今後會積極生活下去的。」

從臨時住宅步行約10分鐘,矗立著兩棟高大的複合式重建公寓,這就是「荒井東市營住宅」,總共約300戶家庭入住其中。町內會長、72歲的大橋公雄先生在海嘯中失去了居住30年之久的位於荒濱的家園。在輾轉流離於各個避難所之後,他在區內的臨時住宅生活了約3年,又於2年前搬到這裏。

在東日本大地震中受災的仙臺市若林區荒濱的多數居民居住的災害公營住宅「荒井東公營住宅」

為生活方便,從其他受災地區移居到仙臺

大橋公雄先生白天呆在災害公營住宅的集會所,他說:「這裏是居民的活動場所,大家一起做做體操什麼的,彼此進行交流。」

「地鐵是一個地區的中樞,地鐵的開通至為重要。地鐵開通後便利性大大提高,所以也有人從女川町和石卷市等其他受災地區的臨時住宅搬到這裏居住。」地區負責人大橋先生強調說,居民們經歷了災難的痛苦,都希望能夠安穩度日。

「這裏8、9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要不停地去打招呼或巡視。最近有不少獨居老人死於孤獨,這在臨時住宅時也多有發生。遇到性命攸關的情況採取緊急措施非常關鍵,我們正在向市政府申請安裝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這種醫療機器可用於心臟病突發時的急救措施。」

我們從市營住宅再次前往荒井站。已經開始再開發的站前地區一角,坐落著一家名為「Moroya農場廚房」的餐廳,經營這家餐廳的農戶從江戶時代起在荒井地區9代務農。2000年在自家居住地開業,2015年12月搬遷到這裏。利用自家栽培的傳統時令蔬菜烹調的菜餚很受歡迎,餐廳中總是擠滿當地居民和災區的訪客。

「Moroya農場廚房」負責人萱場市子女士表示:「如果能在飲食方面為站前地區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將感到非常欣慰。」

「我們希望發揮生產者的優勢,讓大家品嚐到新鮮食材的真正美味,所以從播種階段就開始考慮菜單了。我們總共培育了150種蔬菜用於各種菜品的烹調。」餐廳負責人、67歲的萱場市子女士笑容滿面地向我們介紹餐廳的特點。雖然自家房屋在震災中倖免於難,但大部分田地都被海水淹沒,需要對土壤鹽漬化進行治理並清除瓦礫,所以被迫休耕1年。

餐廳被迫停業,數月後重新開張,借朋友的土地確保食材的供給,才得以度過危機。搬遷到現在的地址後,每天的顧客人數和營業額都比搬遷之前增加了5倍。「地鐵開通後,街道將發生巨大改變。希望這裏能成為當地居民和外來訪客之間交流的場所。」

我曾在震災發生後的2011年3月2日進入宮城縣的受災地區,這裏的死者和下落不明者是最多的,我親眼目睹了海岸線一帶的慘狀:房屋悉數被毀,瓦礫堆積如山。仙臺市內的城市功能全部癱瘓,JR仙臺站周邊混亂不堪。居民們失去親人和財產,內心的痛苦刻骨銘心。雖然由於近期人口集中導致地價上漲、物價居高不下,在生活方面也是怨聲載道,然而5年後的今天,至少我親身體會到了仙臺市重建的穩健步伐。

女川的臨時入住率仍為80%

然而放眼整個災區,重建的步伐卻並不整齊。從最重要的「住宅」方面來看,政令指定城市仙臺和其他縣內地方政府存在著很大差異。舉例來說,縣震災救濟室的調查表明,截至2016年1月28日,應急臨時住宅(板房)的入住率,相對於仙臺市的27%,石卷市為58%,氣仙沼市為65%,女川町為76%,南三陸町為64%,都比例極高。

三陸海岸的地方政府尚未組織居民向安全的高地或內陸地區的重建住宅等「正式住宅」搬遷,不少居民一直生活在臨時住宅裏。但也有地方政府像仙臺市一樣,隨著入住率的降低和搬遷的增加,開始對臨時住宅進行大規模的集中和拆解。

而且從宮城縣今年1月發表的國勢調查速報值(截至2015年10月1日)來看,與震災發生前2010年的調查相比,海嘯災害嚴重的沿海地區人口顯著減少。減少率最高的為女川町,高達37%;其次是29%的南三陸町,26%的山元町。與此相反,仙臺市的人口卻高達108萬餘人,為史上最多,比上次調查增加了3.5%。

臨時住宅入住率居高和人口減少均以女川町最為明顯。震災發生後,我幾乎每年都前往當地採訪,親眼目睹港口、JR女川站周邊的中心城區、公路以及作為中堅產業的漁業恢復較早,但我卻非常在意臨時住宅入住率和人口這兩項數值。人口由1萬人驟減至不足7,000人,女川町住宅的現狀又是如何呢?離開仙臺市,我即刻前往女川町。

工程進展緩慢,「要忍耐到何時?」

驅車進入女川町,和上次JR女川站開通(2015年3月)3個月後到這裏採訪時一樣,街道上呈現出一派復興的景象。2015年底,火車站前的租借商業設施「Seapal Pia女川」剛剛竣工,步行街的兩側坐落著餐廳、雜貨店以及町營交流場所「街內交流館」,購物者穿梭如織。建築物數量增加,給人的印象是更加熱鬧非凡。

女川町火車站前新開業的商業設施。城市景觀更加完善。

小雪疏疏落落地飄灑著,我前往町內的高地,呈現在眼前的是在砍伐森林開闢出的土地上建起的臨時住宅和災害公營住宅。不遠處,為新建公營住宅,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宅地改建工程。

女川町土生土長的雫石光子女士今年86歲,她從2015年7月開始獨自生活在町民田徑賽場舊址上建造的災害公營住宅裏。自己的家在海嘯中被沖毀,離開避難所後,又被迫在臨時住宅棲身3年。如今她終於脫離了苦難,每天過著充實的生活。

「震災前居住地的約半數居民都在海嘯中遇難了,倖存者也都遷往町外,大家各奔東西,能聊天的人也少了。不過,這棟住宅很結實,也很舒適,已經徹底習慣了。祈望今後能健康安穩地生活下去。」

即便如此,嚴峻的現實是仍有約2,000人居住在臨時住宅裏。

「在臨時住宅生活非常艱苦。冬冷夏熱,對身體是很大的考驗。到底要忍受到什麼時候呢?」居住在高地一角町綜合體育館附近臨時住宅裏的木村悟先生今年66歲,他計劃入住的公營住宅遲遲未能建成,對此他感到十分焦慮。原定4月入住,由於工程滯後,推遲到了1年後的2017年4月。

居民等不及住宅建成,搬出町內

木村悟先生與長子和上國中的孫子3人生活在臨時住宅中,如今主要負責家務,他說:「我還為孫子準備便當呢」

「我和長子還有上國中的孫子3口人生活在一起,2間4張半榻榻米的房間實在是太狹窄了。房間的隔板很薄,毫無隱私可言……真是心情鬱悶。」海嘯來臨時他正好在町外的熟人家,因此躲過了一劫,家被沖毀,心愛的妻子也遇難了。他在女川核電廠設施的避難所生活了一段時間,又在山形縣天童市的長女家生活了3年左右。可是,由於他在大型漁船和港口工程船上工作多年,對大海有一種依戀之情,「還是想回到故鄉生活」,於是2014年他又攜長子重返故鄉。

與免費的臨時住宅不同,公營住宅每月自己要承擔1~2萬日圓的房租,但這也比住在臨時住宅要好得多。木村先生表情平靜但語氣堅定地表示:「因為受災非常嚴重,重建需要時間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我覺得不能總是依靠行政單位,總之希望有一個能踏實棲身的地方。」

居住在同一地區臨時住宅的一位女士(56歲)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我家裏有孩子,本想靠自己的力量在町政府改建的宅地上重建家園的,說是2018年春天完工,可是不知到那時候地價會漲到多少,很難制訂預算計劃。本想最遲在震後5年拿到宅地的……不少鄰居都等不及了,要么搬到仙臺或石卷的子女家,要么搬到早期完成宅地改建或災害公營住宅建設的其他地區了。”

高地稀少、岩盤堅硬導致工程受阻

女川町長須田善明表示:「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和居民一道以進取的姿態積極努力。」

這是震災發生後我第5次到女川町採訪,這裏從一開始就極其重視確保居民住宅。然而,與其他受災地區相比,女川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居民區和中心城區在內都遭受到嚴重破壞,而且適合建造住宅的高地原本就極少,計劃中的建造用地上堅硬的岩盤比想像中要多,工程因此受阻。

土地改造手續本身必須徵得多數土地權所有者的同意,他們分散在全國各地,耗費的力量意外的多。據町政府介紹,除孤島和半島外,中心城區的災害公營住宅在本年度末預計完成整體的28%,到2年後的2018年末全部完成。

須田善明町長介紹說:「重建工作從一開始就非常耗費時間,我們已經做好人口大幅減少的心理準備了。不過,我們還是把確保町內居民的住宅作為優先解決的課題。我們引進特殊的重型機器,加快破碎岩盤的爆破作業進程,希望能儘早完成施工。」

與仙臺不同,女川町在震災發生後,人口過少和少子老齡化問題愈發嚴重,前景依然不容樂觀。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必須要滿足受災者的期待。須田町長強調「讓女川町不斷迎接新的挑戰」。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首先確保居民的居住基礎。

標題圖片:矗立在仙臺市若林區荒濱海岸的東日本大地震死亡者慰靈塔。5年前的那一天,天地間也是充滿寒氣。

東日本大地震 女川町 臨時住宅 重建 仙臺市 公營重建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