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報道 重訪災區(下篇):保障「日常住宅」是一個關鍵環節
政治外交 社會-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陸前高田市:「奇蹟一棵松」消失後的中心城區
「從這裏的站前商業街往北走就是位於高處的古城舊址和神社。南面的海灘原來其實是一片松林。」
自稱是在附近從事重建工作的一名本地青年將黝黑的臉龐面向日光,深深嘆了一口氣。腳下這個區域曾經是位於岩手縣陸前高田市中心的JR陸前高田站的站前廣場,我卻全然不覺。看不到車站大樓,也看不到鐵軌,除了彷彿車站月台的殘骸以外,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這一帶也處在陸中海岸國立公園的範圍內,曾以樹齡超過300年的松林構成的白砂青松景觀——「高田松原」而聞名於世的觀光勝地。2011年3月11日發生東日本大地震,被稱作「千年一遇」的大海嘯橫掃了這裏,造成多達1,700人遇難。生還者也相繼離開家鄉,現在的人口僅有2萬人,較地震前減少了4,000人。
儘管災難已經過去兩年,但時至今日,眼前除了一部分正在拆除的建築外,四面八方全都是雜草叢生的荒地,沒有人煙。往日遍布海岸的松林也只剩下一棵枯樹孤零零地站在岸邊。震後曾經存活過一段時間而成為人們談資的「奇蹟一棵松」也已不見蹤影。該樹枯敗後便被砍掉,市內相關部門正在努力以「人造紀念物」的形式對之實施復原。
觀察地圖和資料可以發現,確實如那位青年所言,距離車站1km、距離海岸2km的內陸一側有一座高約50m的小山。這裏是戰國時代的古城——「高田城」的遺跡。這座遺址自古以來就居高臨下,只有那些逃到此處附近的人才僥倖躲過了高達15m以上的大海嘯。
曾經堆積如山的瓦礫已經清理殆盡。儘管一次又一次聽到空洞的「重建」二字,卻完全看不到新建築。
漫步在古城遺址附近,筆者來到了去年11月建成的集會設施「民眾之家」。作為災區支援項目之一,建築家伊東豐雄先生利用在海嘯中枯死的氣仙杉,在市內大石地區設計、修建了本設施。岩手和宮城兩縣共建了6座這樣的建築。
每天,住在附近臨時住房的災民和町外的訪客都會在這裏小聚,一起喝喝茶,聊一聊彼此的近況。負責管理該設施的菅原Mikiko代表本人也是當地的災民,她表示:「能夠形成這樣的交流場所,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志工的貢獻。不過,最近前來參觀和考察的人多了起來,我們的接待人手和運營資金也開始緊張。」
對將來憂心忡忡的臨時住宅居民
「我有13名同學在那場災難中喪生。只要到這裏和別人聊聊天,也就不覺得那麼寂寞了。今天我是過來幫忙的。」
在「民眾之家」忙前忙後的磐井昭(69歲)先生如是說。他原來的房子距海1.5km,已被海嘯沖走,現在被迫居住在位於該市山區的臨時住宅內,每套住宅設有兩個房間,每個房間的面積僅有4張半疊蓆(一張疊蓆面積約1.6m2——譯註)大小。
「我是單身,好歹能湊合,但如果是一家人住就太局促了。冬天還要忍受嚴寒。也不能一直這樣住著啊,我和其他人都對未來感到憂慮。」
最大的「憂慮」在於離開臨時住宅後的「日常住宅」。儘管可以延長,但災害救助法規定的臨時住宅居住期限原則上為兩年。磐井先生也考慮過動用存款和政府補助在地勢較高的地方修建房屋,但他也有一些擔憂——「好不容易修建了新家,將來自己不在了,不知道兩個女兒是否會繼續住下去。」
在內陸地區修建住宅並不簡單
許多受災自治體的首長和官員都強調「最大的問題是住宅問題」。對於任何一位避難者來說,只要尚未在安全場所擁有一套日常住宅,就無法恢復正常的生活。
復興廳的調查顯示,截至今年2月7日,包括臨時住宅居民等在內的避難者人數高達約31萬5,000人。截至我採訪之時,陸前高田市內共有2,200戶、5,500人居住在臨時住宅內。除了集體遷移這些居民外,該市還在積極推進包括新建被海嘯損毀的市政府大樓、將新城區遷移至距離舊城區數百公尺的內陸地區、將土地整體加高7-8m等有關新中心城區的建設計劃。舊城區遺址預計將改建成公園。
地震兩個月後來到陸前高田開展志工活動的經歷促使靜岡縣出身的久保田崇(36歲)於去年8月辭去內閣府國家公務員職務,來到這裏當上了副市長,他向我傾訴了住宅建設工作的嚴峻現狀。
「將市內避難人員轉移至臨時住宅的工作已於去年8月末完成。可是,之後的道路十分漫長。雖然我們一直積極推進在內陸高地修建救災公營住宅的計劃,但合適的土地本來就少,而且與町內外眾多計劃用地的產權所有人展開談判相當耗費時間。」
阪神大地震後,人們可以在原來的住處重建家園,而海嘯災區不同,一旦被自治體指定為災害危險區域,土地利用就會受到諸如不可新建建築等各種限制。也有些市民打算通過利用民間宅地開發事業的「自主重建」方式來修建房屋。久保田副市長表達了自己的決心。
「總之必須加快速度。由於過去束縛受災自治體的中央行政程序也已經被簡化,所以本市將推進人員強化和預算重點分配工作,力爭最遲在明年末將第一批災民送入新居。為了保證預算安排得到順利執行,需要國家進一步放寬限制。同時,我們也將努力招商引資,保障就業。」
女川町:剛剛步入正軌的港口修復工程
接著,我又奔赴了宮城縣東部的女川町。這裏也遭受了近20m高的海嘯襲擊,中心城區已被完全摧毀。當地居民也紛紛離去,地震前的1萬人口已經減少了一半。儘管道路四通八達,但除了一些倒塌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依舊殘留外,其他地方都變成了「空地」。針對地基下陷深度超過1m的女川港,宮城縣剛剛正式啟動土地加高和港口恢復工作。
2011年8月,連接女川和孤島的高速客貨兩用船「Shimanagi」借助臨時棧橋恢復了航運,船長阿部良彥一邊在做出港準備,一邊惋嘆道:「重建速度真的太慢了。本來還以為地震1年後可以建好碼頭……。我們也想得太過天真了。客流人數僅為地震前的10分之1左右。」
地震發生不久後的2011年7月,安住宣孝前町長接受了我的採訪,他表示「如何處理44萬噸瓦礫是最棘手的問題」。而此次採訪中,在同年11月舉行的女川町長選舉中首次當選的須田善明(現年40歲)町長表示「由於獲得了東京都的幫助,我們預計可在今年3月和6月之前分別處理完所有的可燃廢棄物和不可燃廢棄物。」
資材價格高漲導致重建工程招標受挫
關於目前的課題,須田町長提到了「恢復港口和道路等基礎設施」。可是,女川町早已陷入人員嚴重不足的困境之中。據說混凝土等資材價格的高漲甚至導致不少重建工程的招標活動以流標告終。
「原來計劃在2014年度內全面修復女川港,但現在看來可能推遲到2015年度。就人手來看,儘管總務省已派出21人前來支援本町,但依然緊張。包括預算問題在內,我打算進一步請求對縣裏和中央做工作的支援。」
住宅方面,該町計劃用5-6年時間完成救災公營住宅建設,讓目前住在臨時住宅內的1,900戶災民搬進新居。據說最早可在1年後開始入住。
女川町2012年度一般會計最初預算案為230億日圓,達到了地震前60億日圓左右這一數字的近4倍。1984年啟用的女川核電廠的交付金曾在很長一段時期保障了町財政的寬裕,但現在重啟計劃尚無頭緒,設備折舊也導致了核電廠相關固定資產稅不斷縮水。
儘管各種課題堆積如山,卻只能逐一解決。最後,須田町長鬥志昂揚地表示:「作為土生土長的女川人,我當上町長後關注的是自己花甲之年,也就是20年後的女川將是怎樣一種景象。越是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越是需要將本町的文化和財富留傳給下一代。」
鹽釜市:期待「本地水產」重回身邊
跨越岩手、宮城兩縣,為期4天的災區採訪行動迎來了尾聲。返回東京的途中,我順道前往了位於鹽釜港的鹽釜水產批發市場。這裏也是東北地區規模屈指可數的「三陸水產基地」。鮮魚店主鈴木清孝(60歲)表示,與進貨量幾乎為零的震後初期相比,現在已經有了明顯的起色。
「2011年夏季已恢復到地震前的3-4成,現在已達到原來的9成水準。福島核電廠事故所引發的流言災害的影響也並沒有持續很久,面向遊客和餐飲店的零售量也正在逐漸恢復。」
不過,三陸各地和福島縣漁港的恢復工作和漁船保障工作毫無進展,導致市場上的近海水產寥寥無幾。據說這部分缺口是通過從其他漁港和水產市場採購的方式來填補的。馬上就要迎來春季捕撈旺季的4月,鈴木先生期待至關重要的「本地水產」能夠逐漸重新回到人們身邊。
地處災區的自治體普遍以漁業作為支柱產業。漁業和港口的恢復程度正是判斷重建進度的重要指標。為了戰勝海洋的威脅,再次獲取「海洋寶庫」的恩賜,必須長期堅持開展支援活動——或許「災區之外」的日本人也應該具備這樣的覺悟。
(2013年3月13日,攝影:KODERAK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