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食品”风靡世界,日本拉面“衣锦还乡”
Guideto Japan
社会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日本的拉面馆多达35000家?!
“回到日本第一想吃的东西就是拉面”,这是派驻中国的日本人常说的一句话,而日本拉面也确实好吃。这是因为拉面已深深溶入日本人的生活,厨师们不断钻研烹调技艺,严格选择食材和调味品,在竞争中日臻完美。
日本的拉面馆实在是多。援引互联网信息网站《从都道府县统计排行榜看各地民众习性》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全国的拉面店铺数量为35330家,平均每10万人就有27.71家,比例最高的是山形县,为70.92家。而店铺不到两位数的依次是栃木县、新潟县、秋田县、鹿儿岛县。这个统计仅仅是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编撰的《各行业电话簿》中登记在内的数字,实际上数量可能还要多。
在日本,拉面馆几乎无处不在。漫步东京市内,你会随处遇到拉面馆。通常来说,它们提供的拉面价格适中,从进店“下单”到“出货”,花不了多少时间,简直就是“日本快餐”。肚子有点儿饿的时候来一碗充饥正好,当午餐也不错。有市场就有竞争,各店家煞费苦心,在味道和配料等方面追求与众不同的特色,力图推出各自独特的口味,于是诞生了品种丰富、多滋多味,令众人啧啧赞美的日本拉面,甚至还涌现出了拉面“发烧友”。
第一个吃拉面的日本人:黄门大人
在日本最早吃拉面的,据说是江户时代水户藩的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guó),由于他曾任黄门侍郎,所以还被人称为“黄门大人”。 光圀师从于来自中国明代的流亡儒学家朱舜水。这位朱先生把堪称拉面祖先的“中华面”进献给了光圀。据记载,那是用小麦粉和藕粉制作的一种类似乌冬面的汤面。这面条,如今被“复制”再现,作为当地的名产之一“水户藩拉面”而畅销。
但是,“黄门大人”吃的“中华面”并没有原样融入日本饮食文化并扎下根来。拉面扎根日本始于明治时期。据说,当时横滨唐人街(南京街)的中餐馆,开始出售“中华”汤面,面里还配上叉烧、笋干和一切为二的煮鸡蛋。人们把这样的拉面叫做“中华荞麦面”、“支那荞麦面”、“南京荞麦面”,也就是这个缘故。
战后回国人员的小排档,引发拉面爆发式普及
拉面与咖喱饭并肩成为日本的“国民食品”,似乎是从二次大战后中国大陆回国的人们在各地摆小摊卖拉面开始的。在战后混乱时期,粮食极度匮乏,小摊上供应的拉面因便宜可口而大受欢迎。这样的“小摊”渐渐地变成了“店铺”,终于在日本全国出现了“任君天南地北行,面馆无不笑相迎”的盛况。
于是,拉面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花样翻新的拉面一个个“粉墨登场”,配有鱼翅、大龙虾的“豪华拉面”招摇上市,一碗数千日元乃至上万日元(10000日元约600元)。同时,提供300日元以下特价拉面的连锁店也生意火红。拉面的生命力,归根到底在于它的经济实惠、美味可口、落座即食的特点,满足这些条件的“极品拉面”,还处于不断摸索之中。
拉面的圣地:新横滨拉面博物馆
从新横滨车站北口出站,徒步几分钟,有一个食品主题乐园,叫“新横滨拉面博物馆”。它于1994年开业,展馆内再现了令人怀念的昭和30年代(1955-1965年)的街景,该馆在展示咖啡店、“驮果子”店(专卖廉价糖果小食品店)及“拉面文化”的同时,从全国各地百里挑一评选出的著名拉面馆,还轮流在这里开店设摊,让参观者能够品尝到来自各地的特色拉面。有关人士介绍称,全店铺拉面一天的总销售量,平时大约为3000碗,周末节假日则达6500碗。
自开馆以来,博物馆的参观者累计已突破2200万人,一天的游客最高纪录为10185人。笔者采访当天,游客也不少。在携儿带女前来的日本人中,有一位来自巴塞罗那的西班牙游客,看上去30多岁。他说:
“我太喜欢拉面了。到日本以后,天天吃拉面。在西班牙我也每月吃一次。”
日本拉面如今以“Ramen(拉面的日语读音——译注)”的名字,打入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同时也来到了它的故土中国大陆,堪称“衣锦还乡”。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以欧美、亚洲为中心,日本拉面馆正向世界各地不断扩展。截至2013年2月,日本以外的拉面馆已超过1000家。特别是纽约,已成为竞争激烈的拉面“激战区”,据说该市的日本拉面店多达50-60家。
经济产业省发表的《2013年度酷日本战略推进事业》里选中的一个项目,居然与拉面有关——促进日本拉面企业走向欧洲。日本著名拉面连锁店“博多一风堂”的经营主管企业“力之源公司”的申请已获批准。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以巴黎为中心,通过“Ramen”传达日本文化的魅力,并期待达到吸引外国人到日本旅游的效果。
“人类即面类!”——日清食品的创始人、方便面的发明者安藤百福生前留下的经典名言,如今已传遍天下。
标题图片:“海鸥食堂”的拉面
协助采访:株式会社新横滨拉面博物馆
摄影:加藤Take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