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报道 重访灾区(下篇):保障“日常住宅”是一个关键环节
政治外交 社会-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陆前高田市:“奇迹一棵松”消失后的中心城区
“从这里的站前商业街往北走就是位于高处的古城旧址和神社。南面的海滩原来其实是一片松林。”
自称是在附近从事重建工作的一名本地青年将黝黑的脸庞面向日光,深深叹了一口气。脚下这个区域曾经是位于岩手县陆前高田市中心的JR陆前高田站的站前广场,我却全然不觉。看不到车站大楼,也看不到铁轨,除了仿佛车站月台的残骸以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这一带也处在陆中海岸国立公园的范围内,曾以树龄超过300年的松林构成的白砂青松景观——“高田松原”而闻名于世的观光胜地。2011年3月11日发生东日本大地震,被称作“千年一遇”的大海啸横扫了这里,造成多达1700人遇难。生还者也相继离开家乡,现在的人口仅有2万人,较地震前减少了4000人。
尽管灾难已经过去两年,但时至今日,眼前除了一部分正在拆除的建筑外,四面八方全都是杂草丛生的荒地,没有人烟。往日遍布海岸的松林也只剩下一棵枯树孤零零地站在岸边。震后曾经存活过一段时间而成为人们谈资的“奇迹一棵松”也已不见踪影。该树枯败后便被砍掉,市内相关部门正在努力以“人造纪念物”的形式对之实施复原。
观察地图和资料可以发现,确实如那位青年所言,距离车站1公里、距离海岸2公里的内陆一侧有一座高约50米的小山。这里是战国时代的古城——“高田城”的遗迹。这座遗址自古以来就居高临下,只有那些逃到此处附近的人才侥幸躲过了高达15米以上的大海啸。
曾经堆积如山的瓦砾已经清理殆尽。尽管一次又一次听到空洞的“重建”二字,却完全看不到新建筑。
漫步在古城遗址附近,笔者来到了去年11月建成的集会设施“民众之家”。作为灾区支援项目之一,建筑家伊东丰雄先生利用在海啸中枯死的气仙杉,在市内大石地区设计、修建了本设施。岩手和宫城两县共建有6座这样的建筑。
每天,住在附近临时住房的灾民和町外的访客都会在这里小聚,一起喝喝茶,聊一聊彼此的近况。负责管理该设施的菅原Mikiko代表本人也是当地的灾民,她表示:“能够形成这样的交流场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志愿者的贡献。不过,最近前来参观和考察的人多了起来,我们的接待人手和运营资金也开始吃紧。”
对将来忧心忡忡的临时住宅居民
“我有13名同窗在那场灾难中丧生。只要到这里和别人聊聊天,也就不觉得那么寂寞了。今天我是过来帮忙的。”
在“民众之家”忙前忙后的磐井昭(69岁)先生如是说。他原来的房子距海1.5公里,已被海啸冲走,现在被迫居住在位于该市山区的临时住宅内,每套住宅设有两个房间,每个房间的面积仅有4张半榻榻米(一张榻榻米面积约1.6平方米——译注)大小。
“我是单身,好歹能凑合,但如果是一家人住就太局促了。冬天还要忍受严寒。也不能一直这样住着啊,我和其他人都对未来感到忧虑。”
最大的“忧虑”在于离开临时住宅后的“日常住宅”。尽管可以延长,但灾害救助法规定的临时住宅居住期限原则上为两年。磐井先生也考虑过动用存款和政府补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修建房屋,但他也有一些担忧——“好不容易修建了新家,将来自己不在了,不知道两个女儿是否会继续住下去。”
在内陆地区修建住宅并不简单
许多受灾自治体的首长和官员都强调“最大的问题是住宅问题”。对于任何一位避难者来说,只要尚未在安全场所拥有一套日常住宅,就无法恢复正常的生活。
复兴厅的调查显示,截至今年2月7日,包括临时住宅居民等在内的避难者人数高达约31万5000人。截至我采访之时,陆前高田市内共有2200户、5500人居住在临时住宅内。除了集体迁移这些居民外,该市还在积极推进包括新建被海啸损毁的市政府大楼、将新城区迁移至距离旧城区数百米的内陆地区、将土地整体加高7-8米等有关新中心城区的建设计划。旧城区遗址预计将改建成公园。
地震两个月后来到陆前高田开展志愿活动的经历促使静冈县出身的久保田崇(36岁)于去年8月辞去内阁府国家公务员职务,来到这里当上了副市长,他向我倾诉了住宅建设工作的严峻现状。
“将市内避难人员转移至临时住宅的工作已于去年8月末完成。可是,之后的道路十分漫长。虽然我们一直积极推进在内陆高地修建救灾公营住宅的计划,但合适的土地本来就少,而且与町内外众多计划用地的产权所有人展开谈判相当耗费时间。”
阪神大地震后,人们可以在原来的住处重建家园,而海啸灾区不同,一旦被自治体指定为灾害危险区域,土地利用就会受到诸如不可新建建筑等各种限制。也有些市民打算通过利用民间宅地开发事业的“自主重建”方式来修建房屋。久保田副市长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总之必须加快速度。由于过去束缚受灾自治体的中央行政程序也已经被简化,所以本市将推进人员强化和预算重点分配工作,力争最迟在明年末将第一批灾民送入新居。为了保证预算安排得到顺利执行,需要国家进一步放宽限制。同时,我们也将努力招商引资,保障就业。”
女川町:刚刚步入正轨的港口修复工程
接着,我又奔赴了宫城县东部的女川町。这里也遭受了近20米高的海啸袭击,中心城区已被完全摧毁。当地居民也纷纷离去,地震前的1万人口已经减少了一半。尽管道路四通八达,但除了一些倒塌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依旧残留外,其他地方都变成了“空地”。针对地基下陷深度超过1米的女川港,宫城县刚刚正式启动土地加高和港口恢复工作。
2011年8月,连接女川和孤岛的高速客货两用船“Shimanagi”借助临时栈桥恢复了航运,船长阿部良彦一边在做出港准备,一边惋叹道:“重建速度真的太慢了。本来还以为地震1年后可以建好码头……。我们也想得太过天真了。客流人数仅为地震前的10分之1左右。”
地震发生不久后的2011年7月,安住宣孝前町长接受了我的采访,他表示“如何处理44万吨瓦砾是最棘手的问题”。而此次采访中,在同年11月举行的女川町长选举中首次当选的须田善明(现年40岁)町长表示“由于获得了东京都的帮助,我们预计可在今年3月和6月之前分别处理完所有的可燃废弃物和不可燃废弃物。”
资材价格高涨导致重建工程招标受挫
关于目前的课题,须田町长提到了“恢复港口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可是,女川町早已陷入人员严重不足的困境之中。据说混凝土等资材价格的高涨甚至导致不少重建工程的招标活动以流标告终。
“原来计划在2014年度内全面修复女川港,但现在看来可能推迟到2015年度。就人手来看,尽管总务省已派出21人前来支援本町,但依然吃紧。包括预算问题在内,我打算进一步请求对县里和中央做工作的支援。”
住宅方面,该町计划用5-6年时间完成救灾公营住宅建设,让目前住在临时住宅内的1900户灾民搬进新居。据说最早可在1年后开始入住。
女川町2012年度一般会计最初预算案为230亿日元,达到了地震前60亿日元左右这一数字的近4倍。1984年启用的女川核电站的交付金曾在很长一段时期保障了町财政的宽裕,但现在重启计划尚无头绪,设备折旧也导致了核电站相关固定资产税不断缩水。
尽管各种课题堆积如山,却只能逐一解决。最后,须田町长斗志昂扬地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女川人,我当上町长后关注的是自己花甲之年,也就是20年后的女川将是怎样一种景象。越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越是需要将本町的文化和财富留传给下一代。”
盐釜市:期待“本地水产”重回身边
跨越岩手、宫城两县,为期4天的灾区采访行动迎来了尾声。返回东京的途中,我顺道前往了位于盐釜港的盐釜水产批发市场。这里也是东北地区规模屈指可数的“三陆水产基地”。鲜鱼店主铃木清孝(60岁)表示,与进货量几乎为零的震后初期相比,现在已经有了明显的起色。
“2011年夏季已恢复到地震前的3-4成,现在已达到原来的9成水平。福岛核电站事故所引发的流言灾害的影响也并没有持续很久,面向游客和餐饮店的零售量也正在逐渐恢复。”
不过,三陆各地和福岛县渔港的恢复工作和渔船保障工作毫无进展,导致市场上的近海水产寥寥无几。据说这部分缺口是通过从其他渔港和水产市场采购的方式来填补的。马上就要迎来春季捕捞旺季的4月,铃木先生期待至关重要的“本地水产”能够逐渐重新回到人们身边。
地处灾区的自治体普遍以渔业作为支柱产业。渔业和港口的恢复程度正是判断重建进度的重要指标。为了战胜海洋的威胁,再次获取“海洋宝库”的恩赐,必须长期坚持开展支援活动——或许“灾区之外”的日本人也应该具备这样的觉悟。
(2013年3月13日,摄影:KODERAKEI)